吳楠
摘 要 微博、微信、頭條、抖音……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互聯網技術正迎來內容創造的蓬勃發展期。隨之而來的,是網絡謠言的范圍越來越廣,影響力越來越深,可謂網絡時代的痼疾。作為傳統新聞行業工作者,擔負著正本清源的職責。該如何應對網絡謠言的挑戰,戰勝具備天生優勢的“信息猛獸”?文章針對網絡謠言的本質、成因,探討幾種辟謠稿件的操作方法。
關鍵詞 謠言;自媒體;辟謠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3-0151-02
1 網絡謠言,從誕生到興盛
1.1 網絡謠言的誕生
“沒人知道你是條狗”,這樣一句話,曾被視為網絡時代的寫照。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起源——1993年7月5日,《紐約客》雜志刊載了一幅漫畫,畫中兩只小狗端坐在電腦前正在聊天——也許漫畫作者彼得·施泰納都不會想到,這則隱喻網絡信息隱秘性的漫畫,會在今天有另外一層意味。
近10年來,網絡技術在硬件、軟件方面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智能手機與移動網絡的普及,更讓人們真正進入到一個時時接受新信息的時代。由此也帶來了新的麻煩——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可匿名發送,驗證難度大等特性,成為最適合網絡謠言生長的土壤。
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等內容生產者的出現,追求經濟效益、追求“吸睛”的價值取向逐漸蔓延,成為網絡謠言最核心的傳播動機。
據網絡社交軟件微信發布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顯示,僅微信平臺(含朋友圈等渠道),2018年全年共攔截8.4萬余條謠言,辟謠文章閱讀量達到近11億次。其中,食品安全、社會民生、醫療健康等領域,成為了謠言的重災區。
1.2 網絡謠言的危害
自從互聯網走到大眾身邊,網絡謠言便如影隨形,無論是BBS時代,還是相繼出現的博客、微博、微信……都逃不開謠言的侵襲。而隨著“自媒體”成功搶占信息生產的主要來源,網絡謠言,乃至“虛假新聞”成為網絡中最常見的錯誤信息之一。
虛假新聞,這一概念的原意,描述的是未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帶有虛假成分的報道[ 1 ]。網絡則賦予了其更快捷、廣泛的傳播途徑,由個人或組織制造,再經由網絡傳播的虛假消息,在某些情況下,還會被正規媒體轉載、演繹,從而成為誤導讀者的虛假新聞。
除了有意為之,還有部分虛假信息,來源于傳播的失真、錯誤的理解,“真新聞”變成假消息的失真類網絡謠言,也是網絡謠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謠言的危害不言而喻,其不僅可能傷害個人,也可能導致涉及企業乃至行業的損失。如一則橘子生蟲的謠言,可能導致一個地區的果農經濟受損;一條編造的“棉花做肉松”視頻,可能導致一家企業虧損乃至破產。更有嚴重者,如2011年,伴隨日本大地震產生的“搶鹽”事件,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帶來廣泛的經濟損失,說其成為了公共安全事件亦不為過。作為傳統新聞行業工作者,擔負著正本清源的職責。然而面對善于傳播的網絡謠言,新聞工作者又能做什么?
2 辟謠稿件的幾種操作方法
2.1 尋找核心當事人——饅頭稅
2011年2月21日,濟南市政協會議上,時任政協委員的濟南民天面粉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潘耀民提出,對饅頭生產征收的,稅率為17%的“饅頭稅”,給企業造成較大負擔。該言論一處,輿論嘩然,許多網友初次聽聞“饅頭稅”,將矛頭指向政府,斥責亂收費、亂收稅問題。
在此新聞背景之下,輿論迅速發酵。據人民網數據分析,2月21日新聞發出當日,“饅頭稅”獲得了279篇的轉載量。2月22日,濟南市有關部門針對相關問題通過媒體進行辟謠,就“饅頭稅”實際是增值稅的內容進行了解讀,認為公眾對“饅頭稅”的認識存在偏差,最終,該日相關新聞轉載超過七百篇,關注度持續走高[2]。
從傳播路徑看,“饅頭稅”新聞曝光后,最先出現在網絡社區、blog、微博等網絡渠道中,在此基礎上,網民紛紛進行解讀,并創造網絡新詞匯——“奧特饅”。
公眾的誤解與信息的錯位背后,是對經濟生活的關注,是對相關稅務知識——如增值稅——的不了解,帶著為公眾答疑解惑的任務,本報決定介入報道該事件:一個饅頭要收上17%的“饅頭稅”,豈不是還要有“餃子稅”“面條稅?”
想要搞清“饅頭稅”,自然要找到制造這一概念的核心當事人——潘耀民,當記者撥通幾經輾轉找到的潘耀民電話時,手機的另一端最先傳出的感慨便是——冤枉。
事實上,這一表態也與記者預期相似,在初始信息不斷扭曲的背后,當事人已無法左右傳播走向。采訪中,潘耀民解釋了“饅頭稅”概念的由來,也確認了“饅頭稅”就是增值稅。為驗證潘耀民的說法,記者又走訪了市場中的饅頭制售工作人員,并與稅務機關進行了核實,進一步澄清了“饅頭稅”的錯誤概念。至此,可以說完成了辟謠的任務。但還沒有解決“饅頭稅”如此受關注的核心問題——公眾對于稅制改革的關注。
于是在下一步,記者深入與潘耀民進行了一場“稅”的對話,作為企業經營者,潘耀明進一步介紹了企業在高稅率下的經營困境,并指出了高稅率可能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與此同時,本報采訪了知名經濟學者賈康,對增值稅的稅率為何是17%,有無下調空間等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2.2 探究背后邏輯——驚眾“謠鹽”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3月17日,我國各地盛傳食鹽可抵御核輻射,引發席卷全國的搶鹽風波。同日晚,有關部門全方位辟謠,但造成的影響那仍持續數日。
而在這場近年來影響力最大的謠言傳播事件中,大眾媒體、正統媒體最初起到的作用,并不能說是正面引導——雖然沒有主動制造謠言,媒體的一些操作手法,成為謠言強有力的中轉站,乃至助推手。
在“謠鹽”事件中,各種形態的媒體,最初的報道形式,大多以大量篇幅報道市民搶購食鹽的“盛況”。無論是報紙、雜志,還是電視、網絡,都具象展示著超市里被搶空的貨架,張貼的售罄公告,乃至于維持秩序的警察。這種公開報道的熱烈場面,顯然沒有參透公眾的從眾心理,反而促使不少人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加入到搶鹽大軍[ 3 ]。
2011年3月18日,《北京晚報》刊出《“謠鹽”何以驚眾》,文章重點闡述了謠言背后的大眾心理基礎,為稿件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
如社會心理學家夏學鑾指出,“謠鹽”事件是典型的社會驚遁現象,有著嚴肅的社會心理學背景。從心理根源上,搶鹽與公眾場合的踩踏事件頗具相似之處。在這一基礎上,文章指出,當危急時刻來臨,謠言的內容有可能更加符合公眾的心理期待,這也指出了公共傳播的一大特征。就此,文章從操作層面做出建議,權威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要有提前量,以避免謠言對社會負面影響。
《“謠鹽”何以驚眾》探究了事件傳播背后的社會心理機制,也指出了國人搶鹽并非偶發事件,非典時期搶醋、搶板藍根,甲流時期搶蒜,背后是國人科學素養缺位,辟謠機制仍不完善的核心問題。
3 澄清、分析、再造——辟謠如何戰勝謠言
網絡謠言的產生,不僅僅是單純的錯誤信息,更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審視,錯誤信息僅是“流言”,是在沒有任何確切證據的情況下,人際間相互傳播的特定信息。而謠言則尤其傾向性、目的性,更像是有意識的攻擊,這其中,謠言制造者會故意捏造、刻意散布,甚至加以煽動,整個過程更具有人為性。作為謠言的一種新形式,網絡謠言并未脫離謠言的基本特點[ 4 ]。
作為新聞工作者,辟謠工作將成為未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辟謠稿件不能僅僅停留于轉發官方信息,更要在幾個層次有所建樹,才能戰勝不斷產生的網絡謠言。
澄清:尋找事實真相是辟謠稿件的第一步,無論是“證有”還是“證無”,接近核心新聞當事人、尋找信息來源處,是辟謠稿件的首要工作。同時,對官方辟謠信息的迅速傳達與闡述,也是媒體的必要職責。
分析:只有澄清的辟謠稿件,只能稱作“消息”,一名優秀的媒體人不應止步于此。謠言并不只是流言,背后有其形成機理。探究這一機理,從“謠言”中見到真的社會需求,是媒體人的責任。
再造:辟謠稿件并不一定止步于辟謠,從澄清和分析的過程中,記者可以得到更多的采編靈感與選題。
網絡謠言的興起與傳播,既給媒體人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并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了解政策導向,具備科學知識,掌握大眾心理,將成為媒體人是否合格的準繩。
參考文獻
[1]游雅.謠言的再定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4):54-55.
[2]龐胡瑞.人民網輿情檢測室:山東“饅頭稅”事件輿情研究[EB/OL].人民網,2011-3-1.
[3]胡海涵.從“謠鹽風波”看社會謠言的生成機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2(4):63-64.
[4]江曉奕.網絡謠言傳播現象探究[J].東南傳播,2009,56(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