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
摘 要:真正的語文課堂應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在其中獲得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區級公開課《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例,淺談“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教學追求。這需要將兒童擺在教學的最中央,樹立兒童立場,此外以單元育人目標為教學方向,以“讀寫互動”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以期在教學“場”里實現師生的生命共振,促進“教學共同體”的生長性發展。
關鍵詞:文本特點;單元目標;兒童立場;讀寫互動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筆者在進行區級公開課時的執教課文,整個磨課過程一波三折,在理想設計與現實教學的交鋒中,筆者對文本特點、單元目標、兒童立場和讀寫互動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一、抓住文本特點,對話人物形象
筆者在解讀《天游峰的掃路人》時,首先關注了文體特點——寫人類文本。寫人類文本的核心價值在于對人物情感的體驗和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文本人物整體的形象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陶冶情操,升華品格。因此根據寫人類文本的教學重點把握“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品質”,于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主體環節有了如下的教學設計:(1)自讀品析: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呢?那就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潛心讀文章的3~12段,寫下你的感受,并做簡單批注。特別要注意抓住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的詞句來體會。(2)交流感悟:帶領學生在語言、外貌等描寫中交流感悟(相機出示語句)。(3)朗讀體會:再次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外貌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凸顯作用。
二、凸顯單元目標,感悟文本內涵
我重新審視本單元的文本內涵。本單元由《天游峰的掃路人》《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三篇課文組成,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天游峰的掃路人》告訴我們要積極樂觀地生活;《最大的麥穗》讓我們明白要勇于抓住眼前的機會;《山谷中的謎底》啟發我們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以退為進。這三篇不同體裁的文章都意在讓我們明白,從人、事、物身上我們都可以獲得人生的啟示。因此,借人喻理、借事喻理、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就應成為本單元重要的教學點,這是編者的意圖,也是實現教者與編者有效對話的關鍵路徑。
三、強化兒童立場,內化核心價值
對文章的解讀若僅僅站在成人的角度,即使讀得再深,設計得再豐厚,一旦脫離了學情,再精致的教學設計都是無源之水。我在第二次試教后充分地體會到要讓學生站在教學的最中央。我決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新定位,采用學生熟悉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學語文。
于是有了第三次的教學設計:我回歸原點,仍舊采用了傳統寫人類文章的教法。以探究掃路老人形象為“教學抓手”,讓學生在交流感悟中深化對掃路老人的認識,但我引導學生聚焦在老人積極、豁達和自信的品質上,而不再是先前對老人品質的泛泛而談。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感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從而實現文本核心價值的內化。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見“森林”亦見“樹木”,既有對寫人類文本教學規律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在品味人物動作、語言、外貌的過程中感受老人的人格魅力,又有對單元目標的巧妙落實,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老人樂觀、豁達的個性特征,深切地體會積極自信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感悟中學習寫作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深入淺出,以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情感體驗的熏陶為教學出發點,確立了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得自然、舒心。
四、把握學科本質,實現讀寫融通
新一輪課改的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強調“讀與寫”的重要性。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引導學生對教材文本語言進行感知、理解、欣賞,還應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加工、統整,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實現讀寫互動。在本課教學成功的基礎上,我又改進了一些教學環節,設計了教學情境,使讀寫“互動”起來。
崔巒先生稱“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為“得意”,稱“學習探究語言的表達方式”為“得言”。在本次磨課過程中,對《天游峰的掃路人》文本內涵的理解和單元整體目標的把握就是對“得意”的探索,在尊重學情的前提下,借力“讀寫互動”對課文之“言”獲得更多的認知和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即領悟到了文本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從而推動了單元目標的實現。因此,只有在“得言”過程中“得意”,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言意共生”,實現學生的拔節生長!
參考文獻:
[1]鐘定強.閱讀教學重在以讀促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3).
[2]張凱.閱讀教學要突出“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9).
[3]范紅,崔榮佳.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一份閱讀課程調查表引發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