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摘 要:“愛在左,責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從畢業后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教學這片熱土,也正是源于對這事業的熱愛,看著原本因為膽怯不敢發言的孩子也在課堂上高高舉起的小手,不由得欣喜不已。有時對待孩子教師應多給點時間、空間,多點耐心,靜待花開。
關鍵詞:規矩;關注;耐心
當我帶著青春的懵懂、滿腔的激情走上講臺,才真正懂得教育是一種事業,一種需要像春蠶吐盡青絲,蠟燭化為灰燼那樣,奉獻自己的事業。今年是我工作的第4年,第二次任教一年級數學。現在的課堂教學,時常讓我回想起3年前的自己。
一、向陽生長之——課堂有規矩
跟很多新老師一樣,我的第一年過得并不輕松。在開學前的集體備課上,組內有經驗的教師給我們示范了開學第一課。聽著老師們教學流程、教學重難點,我心里竊喜:“難度不大,應該沒問題”。開學第一天,我就深刻感受到,我高估了自己。孩子們的坐姿問題、上課不聽講、做練習速度不一致……這些差異都是我始料未及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開始向其他老師尋求解決辦法,看看他們是怎樣處理的。
我總結出來三個字:立規矩。我把這些問題歸為一個原因:孩子們剛從幼兒園出來,很多事情他們不知道應該怎么做,課堂不知道怎樣要求自己……于是我開始強調課堂常規:對于課堂上能端正坐好的學生,我會給他們獎勵;隨堂檢測做得快的,我會給他們安排其他拓展性的任務,讓他們能有事可做。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課堂紀律好了很多。課堂規矩就像牽制風箏的細線,風箏雖有一定高度的限制,但可以自由地飛翔,安全地降落。如果細線斷了,即使是它穿過云層,最終也會摔得遍體鱗傷,甚至粉身碎骨。所以,學習需要規范,課堂要有規矩。
二、向陽生長之——課堂有學生
周一的上午,學校老師告訴我,教研員要來聽我的課。這是我入職后第一次被聽課,聽到這個消息既興奮又緊張。課前跟孩子們強調了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夠上好這節課。以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上完了這節課,感覺孩子們配合得還可以。聽教研員指導時,我才發現,這節課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面向全體學生。這節課,我有意和孩子們互動,注重讓學生來回答。但是,跟我互動的始終是那些能很快說出我想要答案的人,對于那些速度慢一些、或者要思考一會兒才能完整回答的同學,我很快地找人代替他來回答。這種乒乓球式的互動,使得一些孩子在課上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反思平時的教學,好像真的是這樣,課上希望孩子們能盡快地說出我要的結果,許多不能很快說出理想答案的同學,我沒有給他們什么機會,所以他們說得也就越來越少了。雖然課堂紀律好很多了,但是發言的聲音也漸漸少了。
今年我又教一年級,比起三年前,我更加有經驗了。如今的課堂,我鼓勵每個孩子都發言,對于那些發言有困難的,我會給他們信心,為他們加油、打氣,耐心地聽他們講完。發揮班級榜樣示范作用,讓一些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帶領其他同學,共同進步。看著原本因為膽怯不敢發言的孩子也在課堂上高高舉起的小手,我感覺到我和他們在共同成長。
三、靜待花開之——孩子慢慢來
班級會有個別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在開學時,有些跟不上節奏。對待這樣的孩子耐心就顯得格外重要。班級的小景姑娘,開學前的新生培訓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比較內向,不太愛說話。在后面的教學中我發現,小景在學習上的問題越來越多,她似乎不知道我在說什么,要她做什么。在一次練習中,大家做到第三題了,小景前面兩題還是空白。于是我有點急了,趕緊催促她,“快一點寫、快點啊!”見她還是不動筆,我慌了,又追問:“這題不就是考我們分與合的知識嗎?能聽明白嗎?”我原以為我這樣的催促能夠讓她跟上節奏,結果卻適得其反。也許是感受到了我的焦躁,小景的眼淚奪眶而出。這一瞬間,我感覺被當頭一棒,我太著急了,這種自以為好意的舉措讓她很為難,很尷尬。我想我應該課后跟她好好談一談,幫她找到問題的所在。但是再次讓我陷入了困境的是——她不說話,不管我問什么問題,她都不回答,溝通失敗。
于是我開始跟小景的家長溝通,小景的爸爸告訴我,她每天也在認真學習,對自己的表現也很失落。我想這樣的孩子我應該讓她感受到我對她有信心,我是相信她的。一天,我在教室批作業,頭一抬,小景正站在我的旁邊看著我。察覺到我的眼光,她對我笑笑。“你想看看自己的作業情況嗎?”她點了點頭。我立刻找出她的作業,還是有很多錯誤,她還是不說話,但是我察覺到她的眼中帶有絲絲失落。“沒關系,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老師相信你后面肯定會越來越優秀的。”面對我的鼓勵,她認真地點了點頭。后來課上也能看到她舉手發言了,而且回答也越來越自信,與之同時改變的是她的作業,正確率也越來越高。在一次小練習中,她還做得全對。漸漸地,課后我總能在身邊看到小景的身影,時不時還跑過來跟我閑聊。我想,有時對待孩子多給點時間、空間,多點耐心,靜待花開,這樣真好。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我任教的前三年,后面的日子我還將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讓自己不斷地發展,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