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結群
摘 要:在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情感滲透作為一種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其可以讓學生在產生情感共鳴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價值觀念,這對于實現小學德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從以故事為內容、以活動為模式和以集體為對象三個方面對小學德育情感滲透模式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情感滲透
在小學教育階段,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其除了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之外,還必須要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以便學生可以獲得道德品質方面的健康成長,幫助學生實現德智雙修。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需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來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情感滲透作為其中最典型的教育方法,其可以讓學生產生與教師相同的情感認知,從而獲得更好的德育,因此做好對德育中的情感滲透策略研究,對于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故事為內容的德育情感滲透
在以情感滲透為基礎模式的德育工作中,以故事為內容的教育策略是最基礎也最有效的方式。教師需要在分析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興趣需求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具有現實意義、教育效果的故事作為素材開展德育工作,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獲得認知能力、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由此完成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目標。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正確的生活觀念,讓他們學會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我為他們講述了一個關于“商人與殘疾人”的故事,故事中商人因為破產萎靡不振,但他的殘疾人鄰居每天都會精神矍鑠地跟他問好,這讓他感覺困惑和羞愧。商人回到家后審視自己,寫出了“之前我總是抱怨沒有漂亮的皮鞋穿,直到我遇到了一位失去雙腿的鄰居。”的話語來勉勵自己,終于走出情緒困境。在該故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會努力用豐富的語言情感來渲染氛圍,由此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認識到其中道理,并學會如何正確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活動為模式的德育情感滲透
以活動為模式的德育是指教師設計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活動,讓學生通過體驗社會活動產生情感認知,并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實現進步。在小學德育活動設計中,教師要在考慮學生認知能力、興趣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活動的教育價值分析,來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以便學生可以在活動中獲得教育,幫助他們實現進步與成長。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尊敬老人的人生價值觀,我會定期讓學生去敬老院做小小志愿者,幫老人們收拾屋子、談心、表演節目等,由此來拉近學生與老年人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學會與老年人相處,并感受到老年人的不易,培養起學生尊敬老年人、愛戴老年人的價值觀念。在此基礎上,我還會要求學生在志愿者活動結束后寫一篇感想,由此來進一步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考查學生在活動中所受到的德育效果。除此之外,我還會在母親節、父親節等特殊節日舉辦“親子活動”,讓父母和孩子在游戲互動中拉近距離,增強親子感情,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在親子活動的最后,我會以“燭光里的媽媽”為背景音樂,讓孩子們為媽媽洗腳,由此來實現對學生的德育,為他們孝敬父母的價值觀念樹立帶來支持。
三、以集體為對象的德育情感滲透
以集體為對象的德育情感滲透是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從當前的學生家庭結構來看,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獨生子,他們在家中集萬般寵愛于一身,這讓學生產生了過于自我的觀念,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過于自我的認知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校園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必須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策略來對學生予以糾正,讓他們的價值觀念能夠回歸到正確狀態下。針對于學生所表現出的過于自我問題,我通常會采取以集體為對象的德育工作,讓班級當中的學生能夠成為一個整體,通過德育活動來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認識到集體的價值,產生集體精神。例如,為了培養起學生的集體精神,我會組織他們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通過拓展訓練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集體的強大,由此來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在此基礎上,我還會組織學生進行“信任游戲”,讓他們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來產生信任,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能夠成為比親人還親的兄弟姐妹,由此構建起和諧的班級氛圍,也為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樹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做好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情感滲透策略應用,能夠在提升德育效果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全面道德品質構建,這對于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其想要發揮出情感滲透策略的有效性,就必須要保證情感滲透當中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一致,由此來實現對學生的情感調動,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可以獲得認知能力方面的提升,同時也培養起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他們的良好道德品質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少菀.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過程中德育滲透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193-194.
[2]黃容姬.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創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0):4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