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桃
家庭作業內容設計是改革學生數學家庭作業設計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我認為要讓家庭作業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讓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過程中提升興趣,可以從家庭作業的內容設計著眼,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數學教材中精選作業
數學的學習必須以教材為中心,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既定性資源,在學生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材中的課后家庭作業設計又存在著普遍性,它關注學生比較多,面也很廣,而我們教師在面對自己所授班級時,怎樣合理利用教材尤其重要。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以教材為出發點,選擇性地使用。例如:農村就讀的小學生在學習“成數”之后,我們可以布置這樣兩道題:“王大伯家今年的棉花產量是380千克,比去年增產了三成,王大伯家去年的棉花產量是多少千克?”“南山小莊去年收稻谷46噸,比前年多收了一成五,前年收稻谷多少噸?”。這樣有意識地針對農村孩子特點精選作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鞏固知識的同時,又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再如:在學習“千克的認識”后,我為孩子們精選了一則數學日記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寫一則關于千克的認識的日記,記錄下生活中使用千克來計量的一些物品及合作學習中的一些收獲,力圖通過這樣的作業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將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理念滲透其中,達到通過生活情境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的效果。
二、從教學內容改編作業
在教學中,教材給我們的習題往往比較簡單,但如果我們改編習題,結合地方特色、班級特點、學生特長等有目的地練習,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就會更進一步。
如學習了“平面圖形”之后,我沒有讓學生按照課本的要求去畫這些圖形,而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圖形去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作品,讓學生爭當“小小設計師”并在班上展示交流,學生個個興趣高漲,動手能力特別強,在家長的參與幫助下,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充分展現出來,有設計“沙發”“金魚”的,有設計“漂亮的別墅”“手帕”的,在活動展示中,學生都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并把平面圖形的特點描述得特別清晰,這樣的作業設計是全方位的關注,學生能主動地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布置這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能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數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
再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后,有一道基本習題:“一塊三角形土地,底邊80米,高60米。它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學生根據公式很容易求出結果,但這種練習只完成了它的基本任務,為此,我們做了改變布置給學生:“一塊三角形土地,底邊80米,是高的2倍。它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這樣變式的練習讓學生更有變化,更有思考的空間,讓能力強的孩子產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喜悅。
三、從教學內容拓展作業
數學家庭作業應該關注多元發展,教師應根據知識的本質特點,拓展作業的形式、內容與方法,讓學生的作業沒負擔但有思考,以發揮習題的真正作用。課本中的家庭作業,大多是文字性的,是帶有指令性的,實際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做一些嘗試,設計一些語言作業,例如,在一年級學習認識人民幣之后,老師可以安排學生與家長一起進行一次購物活動,把買東西的過程回家復述給父母聽,再讓他們記錄下過程,讓學生在講與想的過程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這樣設計一些“說一說”“講一講”的有聲作業,讓學生每天回家之后把當天所學知識或所發生的有趣事情講給家長、小伙伴或自己(可以對著鏡子)聽,這樣的作業,有效地彌補了無聲作業的枯燥乏味,促進了學生思維和語言的同步發展,同時也搭建了家長與孩子交流溝通的平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些問題,孩子雖然能夠解答,但未必能講清其中之理,如基本的口算,可以讓孩子課內說給老師或同學聽,回家說給家長聽,再加入自己的手勢。活動育人,數學家庭作業如果能與活動融會貫通,那么學習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習了“除法”“折扣”后,讓學生去調查節日中有關超市打折的數學問題;在一年級學生認識了“鐘表”后,讓學生將“鐘表上的數學”說給家里人聽等。鼓勵學生閱讀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編寫數學寓言、童話,積累數學成語、歇后語,猜數學謎語。如“數學王國比老大”“小括號的煩惱”“機智的黑貓警長”“數學小博士”等,將這些數學故事應用到課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數學家庭作業的設計如果能關注到這些方面,我想必定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最后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