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卿
摘 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班主任要“巧”當學生的“重要他人”,巧尋影響學生發展的“第一源頭”,巧辨學生的“成長問題”,恰當處理“師長”與學生的關系,改變學生的“自我期待”,借用班級舞臺,引領學生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藝術;重要他人;學生發展
班主任作為與學生在校接觸最多的師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這一崗位的職能,班主任能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品格、能力、交友、家庭狀況及其他問題。因此,班主任不僅要意識到自己是學生的“重要他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還要“巧”當學生的“重要他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成就學生的終生發展。
一、巧尋“第一源頭”
家庭、學校、同輩和社會文化是青少年個體發展的四大影響源。不少研究表明,目前“第一影響源”已經由原來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輩群體影響—社會文化影響”倒序為“社會文化影響—同輩群體影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因此我們要能根據學生的實情,準確找尋影響學生的“第一影響源”,找到學生彼時心中的“重要他人”。
二、巧辨“成長問題”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常把德育問題等同于品行問題,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作為教育者,我們首先要樹立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行為”的觀念。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些“問題行為”更多的是成長過程中的情緒困擾問題和心理適應問題,如學習困擾、青春期情感、溝通障礙、責任缺失、習慣養成、適應不良、理想迷失、網絡成癮等。這些“問題行為”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的困惑,主要是“成長問題”,不同時代表現的形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與人品人格不能直接掛鉤,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做理性分析,一旦學生出現這些行為偏差就全部歸為“品行問題”,給他們貼上“問題孩子”的標簽,甚至上升到道德人格層面來進行批判。這樣做只會弄巧成拙,失去學生的信任,把學生推向自己的對立面,讓學生越走越遠。
三、巧放“師長姿態”
從成長周期來看,小學生在這一階段要面對環境不適應、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目標不明確、人際交往敏感等諸多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像一張網一樣難以解開,這時候的學生最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當學生特別需要幫助和引導時,班主任要巧當學生的“重要他人”,以積極主動和平等尊重的原則和孩子進行和諧有效的溝通,恰當處理“師長”與學生的關系,親近學生,自覺成為學生“心理上的同齡人”,引導和激勵學生在學習和品德上進行“自我建構”。比如學生出現問題了,不要在課堂上公開進行指責,可以通過一起散步、一起參與活動等方式來疏導;當教師自己犯錯了,不能強詞奪理,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給孩子以正確的示范。“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從心理上信任了我們才會得到“安全感”,進而才會打開心扉,把我們當成“重要他人”。
四、巧啟“自我期待”
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班主任一般要陪伴學生比較長的時間。在周期里,班主任若要影響學生,首先要改變學生的“自我期待”。我們要給學生創設目標,適時鼓勵,和學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一起總結成功的寶貴經驗;出現問題,不嫌棄不放棄,與他們一起承擔失敗和受傷的苦楚,一起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戰友”。我們要讓學生產生自我期待,讓他們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樂于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當班級成績進步了,要抓住優點大力表揚,多與家長溝通,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這個“重要他人”的鼓勵,讓學生期待下一次的表揚;當學生行為出現偏差或者成績退步了,我們可采用“同理心”,多平等溝通,找尋問題背后的原因,明確改進的方法與路徑,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這個“重要他人”的“智囊”作用,期待下一次的進步。
五、巧借“班級舞臺”
作為學生在校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要巧借“班級舞臺”來營造切實有效的德育氛圍,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例如充分利用班會課育人的主陣地作用,多開展“活動體驗型”的主題班會課。與學校德育常用的養成、說理、輔導等德育方式相比,“活動體驗型”德育是一種更真實、更有效、更能入腦入心的德育方式。班主任可嘗試從“價值引領”“思想激勵”“社會適應”“團隊合作”“學習促進”等諸多方面設置主題,與學生一起“參與體驗”,獲得有益的生命體驗。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班主任可以暫時退到幕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設置宣傳欄、黑板報及其他用來主導宣傳輿論的工作,讓他們體驗擔當班級主人翁的感覺,同時也充分展現他們自己的才華,增強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班主任在這個管理過程中,充分凸顯“領路人”“軍師”的“重要他人”的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不僅意味著要“良工運精思”,更新育人觀,還要“巧極似有神”,巧行重要事,潤物于無聲。教師要像春泥護花,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養分,發揮“重要他人”的重要作用,這是新時期下有效提升班主任核心素養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1]孫靜.新時期初中班主任能力結構初探[D].上海師范大學,2008.
[2]李海芳.大學教師教育觀念的發展研究[D].山西大學,200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