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金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思考與探索。”而對于我們學校來說,結合本地的花木文化進行數學學習,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可以使學生學習得更加透徹。我將從三個方面來介紹如何結合本地特色地域文化讓學生進行數學綜合性學習。
一、因地制宜,設置問題情境
長期以來,學生學數學時只是看著課本,生硬地學習數學知識,并不能真正地運用到生活中去,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興趣、很高的熱情去學習。當教師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因地制宜、設置問題情境時,知識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學生就可以產生共鳴,對數學產生興趣,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學會數學。
例如:在學習“加法運算”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特色給出以下題目:在花卉博覽會上有三種顏色的花,白色的蘭花10朵,紅色的玫瑰22朵和藍色的藍雪花34朵,問這三種顏色的花共有多少朵?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計算這樣的題目時,可以讓學生在花卉博覽會舉辦期間,集合學生去參觀并討論如何計算。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去計算花朵數量,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先算10+22=32,再算32+34=66。學生也可以先計算22+34=56,再算56+10=66。或者學生可以直接計算得出10+22+34=66。通過計算花朵的數量,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可以感受到數學的樂趣。結合生活的簡單的加法運算,使課堂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感同身受,知道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我們有可以為之自豪的“花木文化”,那么學習數學時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文化積淀,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緊跟時代的步伐,達到新課程標準的新的學習要求,獲得必要的數學能力。
二、拓展資源,編制特色習題
數學之所以難學,是因為其抽象性,而將抽象化為形象,就需要生活中的生動事例。偉大的數學家總能將高深莫測的數學問題用生動的例子展示出來,變得容易理解。教師將數學知識融入當地生活中去,編制充滿當地特色的數學題目,可以有效地使得數學題目變得有趣,勾起學生的興趣,主動去學習。
例如:我校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而我市最為出名的則為“花木文化”。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我們最為自豪的文化設置到數學題目中去,然后讓學生切身去體會。題目是:假設星期天我們一個班相約去夏溪花木藝術文化博物館了解當地花木文化,教師要求上午8時到達。小明家離博物館較遠,需要早上7時出發坐出租車經過30分鐘后到達博物館,出租車平均速度為65千米/時,出租車計價標準為:3公里10元起步價,超過3公里至6公里內每公里1.80元,超過6公里每公里2.70元。問:小明家距離博物館多少路程?需要花費多少錢?那么我們就可以真正組織一次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自己計算,體會數學的樂趣。這道題目的關鍵在于去除干擾信息“上午8時”,找到有用信息并分段計算價錢,難點在于分段計價。結合本地特色的數學題目,會使學生對題目產生熟悉感,不再遙不可及,讓學生提起學習的興趣。
教師將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同現實實際結合起來,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編制習題。題目給學生一種熟悉的感覺,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自己本地的地域文化,熱愛自己的家鄉,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
三、組織實踐,體驗知識價值
數學是有趣的,是生活化的。無趣是因為死板的教學。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將無趣的教學生動化、形象化。組織實踐活動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活動,切身感受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組織實踐,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第三章“認識100以內的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周末去夏溪花木基地參觀種樹,將學生分組,要求每一組學生數出指定區域內每一排或每一列樹木的數量。每一組學生數出的樹木數量可能是不一樣的,組內就需要學生互相討論,得出一個一致的答案,最后上報給教師。教師規定一塊地,交給第一組去數出樹木的數量。學生A數出66棵,學生B數出67棵,學生C數出55棵。那么學生就需要一起再次重新數一遍,得出一個一致的正確答案,從而達到認識100以內的數的目的。或者學生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加減法”,將一片樹林分成更小的一塊,然后相加,得到最后的答案。學生自己去林園數一次數,會加深對數的印象,知道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
教師組織學生體會實踐活動,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使學習數學變成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引導學生產生對數學的熱愛之情。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依照實際情況思考討論數學題目的答案,積極主動學習,擺脫被動地得到知識的流程。
通過對本地特色文化與數學的綜合性學習,使學生了解本地的花木文化,了解與生活處處相關的數學。學生自然會更加熱愛自己居住的地方,提起對數學的興趣。沒有任何科目是獨立的,結合本地生活學習數學,參加綜合性活動,更能體會數學的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結合本地特色的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印象更深刻。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