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
摘 要:初中生物課程的開展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能力,使他們在鉆研求知中形成良好的生命科學意識。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打造良好的生物教學系統,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學好生物知識,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效率
近幾年來,教育部門大力倡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初中生物課程的實驗教學得到充分重視。因此,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地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有內涵。充分利用各種實驗活動激發學生熱情,使學生能夠通過實驗展開探究創新活動。對此,本文將從打破填鴨式教學模式、采取分組合作教學法和有意識開展課外實驗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僅供同仁參考。
一、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
素質教育要求學校和教師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實驗活動是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部分,既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整體效率,還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初中階段打造高質量的生物實驗課堂,使初中生物教學與時俱進,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使他們實際綜合技能得到質的飛躍。通過多所中學生物課程的調查情況來看,實驗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明確團隊協作的作用,實現良好的競爭關系均具有促進作用,切實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效果,繼而保證整體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二、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
1.打破填鴨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初中生物教師仍然沿用固化的教學方式。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徹底將生物課堂交還給學生,學生只顧埋頭做課堂筆記,單調模式嚴重影響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也直接影響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相對來說,生物課程是不易理解的綜合類學科,需要學生不斷地鉆研探索才能揭開這神秘的面紗。由此可見,要想真正提高初中生物課堂的效率,就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能夠對課程內容本身產生探究興趣,才能切實體會到生物課中存在的諸多奧妙。例如:在學習“植物細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將植物制成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觀察綠色植物的細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就掌握了植物細胞的結構。除此之外,教師要根據課程需求采用模型和實物進行輔助,使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化和形象化,將靜態的理論知識以動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體會和感悟生物知識的精髓。
2.采取分組合作教學法,使教學結構得到優化
由于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有限,教師通常都采用單調的演示性實驗,并沒有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環節,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對生物課程的厭煩感。其實初中生物有豐富多樣的實驗形式,教師要有計劃性地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才能更好地體驗和理解難懂的理論知識。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養,除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識外,分組合作也是備受推崇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溝通交流思維過程中得到激活和碰撞,加深了他們對生物知識的掌握和深刻理解。例如:在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總結歸納好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不同作用,提前準備實驗的器材蒸餾水和些許的樹葉備用。在生物課堂簡單分析后進入實驗環節,以探究細菌對植物具有分解作用為主題。將學生有秩序地分成三個研究小組,在無菌、滅菌、自然等不同環境中依次進行實驗,并分析出不同樹葉的細微變化情況。通過實驗掌握教學內容,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有意識地開展課外實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初中生物教學中,多數教師會將大多精力傾注于課堂,而往往忽視學生課外活動的重要性。生物與生活息息相關,要想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最好的方法就是開展課外實驗活動。既可以使課堂知識得到完善和補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布置學生對“探究種子萌發條件”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課外實驗,學生在進行實驗時選用的種子存在差異,種子吸水量的差別以及種子生長的環境以及地理的位置等均存在差別,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不一樣的結論。這時學生就會產生質疑:為什么一樣的種子發芽的時間卻不一樣?種子的萌發時間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環境對種子的生長有什么樣的作用?學生在實驗中提出很多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對其探究方式和思考的方向進行指導,保證學生思維的正確性,同時帶領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使得生物學習變得簡單明朗化。
初中生物是對生命進行研究的綜合性課程,實驗活動為學生掌握生物知識提供了平臺支持。為了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物課程的樂趣,教師要創新教學,為學生提供便利的條件,使他們能夠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喜歡生物學科,并輕松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董艷麗.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張昆.注重初中生物實驗教學 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效率[J].現代交際,2016(21):22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