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暉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教育中的重點。尤其是對于農村教育來說,教師要從提升自身信息技術上入手,結合教育條件與學生情況,利用“互聯網+”優勢,以此來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基于此,針對“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教師信息技術專業化發展進行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教師信息技術;專業化發展
在城鄉快速發展下,教育改革也在不斷開展,新型教育理念的運用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教育中的重點所在。所以在農村教育中,教師要從提升自身信息技術專業化程度上入手,做好課程設計工作,加強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農村教師信息化教育專業發展問題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現階段的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育隊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價值教育中缺乏專業人員指導,這樣也就影響到了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些學校教育過度注重理論知識講述,忽視了學生的發展。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教育形式化極為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一些計算機專業人才在發展中將重點放在了發達地區中,這樣也就使得農村基層教育受到了影響。也正是受到人才不足的影響,使得農村教師團隊發展受到了限制[1]。
(二)受重視程度上的不足
在社會發展中我國提出了開展教育改革的方針與政策,也推出了素質教育,倡導將學生培養成為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雖然政策在制定中實現了學科之間的平等,但是從實際上來說,依然以語文、數學以及英語等為主,這樣也就忽視了其他學科的教育。且在一些學校中,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度低于其他課程,這樣也就降低了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其次,由于學校方面的重視度不高,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從而也就是的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承擔其他工作任務,而在開展職稱評審工作時,將名額限定在了主要課程與學校領導干部上,最終也就使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過低,從而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難以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甚至在教學任務上也難以得到保證。
二、“互聯網+”背景下提升農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完善教育體制
只有做好教育體制的完善工作,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制度已經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在現階段的農村教師隊伍中,主要是從師范院校中選擇的,所以就需要師范院校充分認識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以此來做好課程設置工作,確保比例上的合理性。只有增加信息技術專業課程,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其次,在就業指導中還要鼓勵學生深入基層,促使學生進入到農村中進行就業,從而解決信息技術教師不足等問題。同時還要積極進入到農村中對教師進行培訓,結合農村教學活動的要求,以此來做好教育培養,確保課程的合理性,促進農村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最后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提升關注力度,加大投入,為農村地區提供財政支持,確保農村學校教育能夠實現專業化發展。只有做好農村學校建設工作,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所以,在城鄉教育發展中,要從縮短城鄉差距上出發,關注教育發展情況,以此來提高教育效果[2]。
(二)做好資源配置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在今天的學校教育發展中,要從做好資源配置上入手,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城市學校中不論是教育環境還是設備等都有著一定的優越性,所以一些農村學生更希望進入到城市中學習,這樣也就造成了農村生源數量不斷下降。但是在教育一體化發展中,想要縮短城鄉教育之間的距離,要從加大硬件投入上入手,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信息技術教育專業中的教師來說,要做好交流與發展工作,通過開展多樣化活動,以此來提升農村教師的專業能力。如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中就可以從開展合作型教師團隊上入手,做好指導與安排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教學水平,在不斷反思與改進中總結經驗,實現提升專業能力的目標[3]。
(三)做好繼續教育與培訓
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知識更新速度也在逐漸加快。所以在教育中要從做好教師培訓與繼續教育入手,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中存在的不足,結合專業特點來做好教育調整,實現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目標。其次,是要完善教育培訓計劃,在保證培訓時間靈活性的基礎上來做好工作安排,以此來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確保信息化建設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在農村教育發展中要從信息技術的優勢上入手,做好教育調整工作,解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做好教育創新,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才能實現專業化發展目標,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夏自安.淺談“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教師信息技術專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信息記錄材料,2017(1):67.
[2]高成亮.淺議“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成長[J].小學生(下旬刊),2016(5):87.
[3]李曉艷.“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發展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45.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