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蕾
摘 要: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競爭變得越發激烈,這就導致青少年學生、生活的心理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大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確對待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差。因此為青少年提供抗挫折教育非常必要,下面也將詳細研究青少年抗挫折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必要性;路徑
一 青少年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塑造健康人格的需要
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經歷長時間、不斷自我否定、不斷學習的過程,抗挫折教育對青少年來講非常必要,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需要。不一樣的人可能會碰到不一樣的挫折,面對挫折的態度不同,有的逃避、有些勇敢面對,最終的結果也不同。健康人格作為成功的保證,還是充分發展的前提條件,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因。堅強的意志作為每一個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比智力因素更為關鍵,能夠彌補智力或者身體的缺陷,不斷完善自我。
(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挫折教育的本質目標是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水平,不斷提高青少年的總體素質。重視人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目標。素質教育重視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就需要為青少年提供抗挫折教育。
(三)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人們承受著非常大的生存壓力,隨時都可能會面臨失敗、失業等挫折。這就需要人們對待挫折時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即現代社會要求人才具備綜合素質,這就包含非常強的抗挫折能力。青少年要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退,多多磨練自己的意志,轉變以往的觀念,將困難當做成長的助力。頑強奮斗,越挫越勇。因此,青少年一定要進行抗挫折教育,進而培養出青少年挑戰挫折的強大心理承受力。
二 青少年抗挫折教育的路徑
(一)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
在抗挫折教育當中內外因結合具體表現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內因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為解決青少年自身心理問題上發揮出一定的作用,屬于抗挫折教育的核心。外因是教育者提供的教育方法,在總體教育當中發揮出輔助的作用,具體是指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教育的合力。教育者需要把學生的教育轉變為學生自我教育,真正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帶領學生從榜樣以及情境當中吸取能量,從而實現內化抗挫折教育的目標。另外,教育者還要良好的引導青少年掌握自我調節情緒的方式,積極建立起自我調節機制,付諸實踐,讓學生掌握客觀自我評價的方法,保持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綜上所述,在抗挫折教育當中,青少年要保持客觀認識自我的態度,掌握自我進行調節的方式,形成正確的認識,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二)構建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將學校教育的主場作用發揮出來。第一,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的各個方面要共同努力,構成合力,為創設出學生快樂成長的學習環境,構建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氛圍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保證學生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獲得全面的進步與發展,培養出學生堅定的意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第二,完善評價制度,建立起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教師要非常重視完善對學生的評價制度,以學生為中心,按照教學和青少年發展特點,將抗挫折教育歸入到教學計劃當中去,作為學生終結性評價的一個考核指標。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高水平的教學能力與高尚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學生獲得德育和智育的共同發展。因而,學校需要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質,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質、高專業性的師資隊伍。第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學校需要將學生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的條件下,展開抗挫折教育,做好青少年的心理輔導工作,培養出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提高青少年抗挫折的能力。
其次,轉變家庭教育方式。家長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科學的教育方式來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家長要減少給孩子的溺愛,從家長權威性的教育方式朝著民主型教育方式轉變。這就要求家長增強自身素質,保持正確的教育觀,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出學生成長的主體性,調動起青少年的自主性,培養出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質,引導青少年合理處理學習與生活當中的困難,將抗挫折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當中來。
最后,有效利用社會教育平臺作用。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發展主力。通過社會大平臺,呼吁各級政府、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利用多種方法營造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比如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導、為青少年宣傳勵志的影片、定期組織大型社會實踐活動。
總而言之,青少年抗挫折教育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的展開青少年抗挫折教育需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構建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孫勝藍.我國青少年挫折教育工作探索[J].文教資料,2018(19):177-178.
[2]李德連,王煥菊.淺談青少年挫折教育的必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