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
摘 要:文章具體分析抗挫折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希望可以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抗挫折教育;問題;對策
一 抗挫折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個體差異性
青少年挫折教育實踐當中開始滲透人性化,目前大多數教育者試圖利用相同的教育模式來展開抗挫折教育。而挫折卻具備非常大的具體性,個體挫折情況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個體來講,挫折存在大小、輕重之分,某個挫折對一人來講并非挫折,可是對另外一人來講就是挫折。教育者并未掌握分辨的方法,也沒有按照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提供靈活的教育方式。
(二)曲解挫折教育內涵
現如今大多數教育者并不能準確了解挫折教育的內涵,將挫折教育單純看成吃苦教育或者成功教育。即便部分學校對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提供一定的關注,也極少有教育工作者專業系統的了解和研究挫折教育。這就造成教育者無法緊緊抓住挫折教育的本質內涵,無法為挫折教育提供促進作用,降低了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效果。
(三)挫折教育單一化
抗挫折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還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目前,抗挫折教育只是簡單的出現在學校的課堂教學當中,社會與家庭為青少年提供的挫折教育非常少,效果不佳。此外,大部分學校也未形成挫折教育體系,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教育內容表面單一,教師講解的過于簡單。
二 抗挫折教育的對策
(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第一,一定要讓青少年真正意識到挫折的正面作用。挫折有兩面性,青少年需要正確認識到挫折的積極效應,辯證的看待問題,學會多角度思考的方法,往樂觀積極的方向想,將挫折變成不斷向前進步的動力。第二,為青少年講解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促使青少年形成堅定的意志。要讓青少年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劣勢,了解自己的性格,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通過知識豐富和完善自我。具有頑強意志的人碰到挫折會越挫越勇,相反,不具備頑強意志的人碰到挫折會畏縮不前。在挫折面前,青少年要學會利用心理疏導、修正目標的方法維持心平衡。第三,準確定位青少年。為了可以徹底幫助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礙,提高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方式是為青少年樹立起具有可信性的目標。第四,積極帶領青少年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通過解決問題提高抗挫折能力。
(二)樹立正確的挫折教育理念
生活挫折作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能避免的事情,為青少年發展個性、豐富情感帶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要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對青少年挫折教育進行分析,樹立起以青少年自我發展作為中心的挫折教育理念。第一,需要認識到挫折教育的本質內涵,梳理清楚青少年挫折教育的目的、意義等,區分挫折教育與吃苦教育、成功教育,理清吃苦教育、成功教育方法的合理和不足,不要一味的認同或者抵制吃苦教育和成功教育。另外,需要將挫折教育當中的生活挫折與心理轉折良好結合,建立起以自我發展作為目標的青少年挫折教育體系,通過生活挫折來加強青少年的認知、經驗,提高青少年抗挫折水平,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心理轉折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自我意識的目的。
(三)拓寬挫折教育的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事件來展開抗挫折教育。教師要深入挖掘生活當中偶然事件的挫折教育機會,對學生碰到挫折后的心理和行為變化進行仔細觀察,提供給學生合理的引導,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促使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第二,建立專業的挫折教育機制。國家、地區和學校要在新時代下,結合學生特點與身心發展情況制定出科學的挫折教育課,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團體輔導、社會實踐等。健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合教育機制。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一同探討制定出合理的挫折教育實施計劃,一同為學生提供抗挫折教育。拓寬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構建起專門的情緒疏導機構,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想法的隱私程度建立起不一樣的情緒疏導機構。對膽小、隱私性強的學生,學校能夠為他們提供單人舒適的密閉咨詢空間,讓學生盡情表達,教師能夠遠程按照學生的表達來為學生提供情緒疏導。第三,發揮出全媒體優勢,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能夠采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為不同群體成立不同的微信公眾號。面向學生的公眾號要定時推送抗挫折的勵志影片、小故事或者案例、疏導情緒的方法等。面向家長的公眾號要推送有關家庭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等。另外,家長、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利用微信平臺表達自己的看法,隨時隨地展開溝通。并且學校要發揮出傳統媒體的作用,每天展開半小時左右的新聞播報,通過班級討論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獨立分析的能力,或者是通過課下時間在廣播中播放一些勵志小故事,全面為學生滲透抗挫折的思想。
綜上所述,雖然抗挫折教育當中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采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樹立正確的挫折教育理念、拓寬挫折教育的方式,就能夠有效進行解決,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抗挫折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暢.試析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實踐應用[J].黑河學刊,2019(04):171-172.
[2]馮永剛.青少年學生挫折教育的“失度”與“適度”[J].中國德育,2019(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