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玲 馬小強 馬東輝 吳濤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大背景下,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大目標不足三年,本研究針對紅寺堡區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與發展狀況,結合全面小康的具體指標,對其經濟發展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本文所選調研地為國家級貧困縣,正處于各種扶貧政策的大量落實尤其是精準扶貧政策在這一地區的初見成效階段,該地區正處于扶貧、脫貧、發展的關鍵過渡環節。結合政策背景的大環境與當地實際情況,本研究對所選調研地區做了較充分、全面的調研。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在學術意義與實際應用意義兩個方面。本研究所選調研地是全國最大移民區,因此在學術研究上可以豐富吊莊移民的研究內容,這一地區也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故可為該地區精準扶貧研究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在實際運用方面,調研過程中調研團隊深入了解移民群眾并向當地政府作出反饋,促進了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在調查過程中也向移民提供了建議和幫助。最后,本研究所取得的資料,對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具有資料保存的重要意義。
精準扶貧。精準扶貧是指基于不同的貧困戶、不同的區域對扶貧對象進行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脫貧方式。2015 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省主持扶貧攻堅座談會時明確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各地扶貧開發工作要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這意味著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精準扶貧理論的提出有效地解釋了這些年中國扶貧的模式,更為后期的扶貧工作指明方向。
吊莊移民。吊莊移民是政府開發性扶貧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將生活在南部山區的部分因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匱乏的貧困人口搬遷到引黃、揚黃灌區,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他們惡劣的生存環境,解決溫飽問題,以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
全面小康。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進一步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內涵,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布局,也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與人類幸福指數共同提高的全面小康,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導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建成惠及13億中國人的全面小康。目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依舊有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三個顯著的特點。

當地移民工程與扶貧工作發展的整體現狀。紅寺堡區移民開發的歷程總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999-2008 年的“1236”移民工程,第二階段為“十二五”生態移民工程。兩個階段共計移民23萬余人。2011 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計劃并實施完成寧夏區內貧困地區的農民搬遷安置工作,與此同時,紅寺堡區的移民工作在 2011 年基本完成,即“十二五”以來紅寺堡區再無大規模移民遷入,并在“十二五”期間安置移民 7208 戶 31500 人。
當地移民與扶貧發展的具體現狀。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移民工程對于安置后的移民作用重大。現如今可看到的是,移民拓寬了農民收入來源,移民提高了農民整體收入水平,縮小了收入差距。移民改善了農民生活方式,且已有部分農民經濟達到小康。現存的發展問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這是精準扶貧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土地分配及質量問題。紅寺堡區從 1999 年開始移民,由于當地開發農地數量有限,導致了先期搬遷的移民比后遷入的有更多的土地資源,導致后期遷入的搬遷戶在沒有其他經濟發展渠道的條件下,由于農地經濟收入的嚴重不足而制約其發展,致富過程緩慢。而且我們還了解到當地農田灌溉存在嚴峻問題,這加大了當地扶貧難度。
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搬遷的農民因為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導致其自身能力有限,從而其可選擇的職業很單一。盡管政府在解決剩余勞動力上提供了各方面的就業渠道和平臺,但還是因為剩余勞動力的總體技術水平而影響其發展。同時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超過 50%的移民家庭中勞動力的就業形式不外乎工地苦力和農地苦力兩種。因此,這種缺乏創新的勞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紅寺堡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制約了農民家庭經濟收入,從而影響其長足發展。
農業規模化發展問題。目前紅寺堡地區的農業規模化依然存在問題,比如當地的農副產品規模化程度很低,而且養殖產業零散,無法形成一種規模效應。我們的實地調查發現,每個移民村的養殖大戶較為零散,而且這些零散的養殖戶都是各自為政,之間沒有交集,因此使得小到村,大到整個移民區無法形成養殖的規模化。這些特色產業發展受到限制,特色種植的經濟模式不能實地落實從而形成空洞,在根本上限制了移民的經濟發展。
政策宣傳不到位。部分移民對于政策的解讀還存在偏差,無法全面理解政策細則,有些移民甚至對于一些政策完全不知道,同時還有一些政策概念因無法正確解讀而耽誤落實,再加上很多移民只關心補助方面的政策而忽視了其他的政策,從而阻礙執行效率。
政策落實不夠公開透明。政策的頒布時受質疑,一些政策執行者在執行政策時并沒有落實好,農民不知情狀態已成常態,由此耽誤惠民政策的實施,使得很多農民錯失發展機會而延緩致富進程。
對于扶貧政策的“等、靠、要”問題。紅寺堡區是國內最大的移民區,移民人數眾多,其中不乏不勞而獲之人,政府尚未有針對性措施,但是此類問題需妥善解決,以免造成不公平現象影響農民脫貧積極性。

紅寺堡現狀與全面小康標準對比
根據我們的調查,結合我國全面小康的評價標準,紅寺堡地區在主要的十項指標中已經有八項達標。其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這三項已經遠遠超過國家全面小康的評價標準,從這幾項主要收入指標的完成情況來看,紅寺堡地區的人民在生產和收入方面已經達到了小康標準。至于其他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小康指標,根據目前的趨勢可以預測,到2020年,紅寺堡人民在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下有望全部達標,全面實現小康生活。
精確管理扶貧對象。政策實施應采取雙重管理,對扶貧政策和扶貧對象同時進行精確管理,科學規劃扶貧致富模式,使每項扶貧政策都充分發揮作用。
精確政策宣傳措施。文化水平有限導致對扶貧政策了解不夠全面,對此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向各級干部和居民宣傳扶貧政策,提升參與度,增強配合度。
提升群眾監督意識。紅寺堡區實行多項精準扶貧政策,但落實過程缺乏有效監督,因此,加強移民監督意識,統一規定各村政策標準,公開透明,讓群眾全面了解政策的實施計劃及安排,設立舉報監督點,成立扶貧監督小組,鼓勵全民監督。
政策激勵農民脫貧。針對紅寺堡區出現的部分貧困居民“等要靠”問題,可采取激勵性扶貧政策,用不同的標準劃分貧困戶,對一段時間內通過自我奮斗增收的貧困戶進行獎勵,以此引導貧困戶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致富。
加強特色產業扶持。可以通過鼓勵性扶貧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創具有當地特色的創新性扶貧政策,為當地精準扶貧政策的進行創造良好的條件,帶動經濟發展。
拓寬移民就業渠道。紅寺堡區移民還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政府可以為他們提供相關就業信息和崗位,對農民進行生產、管理方面的培訓,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貧困地區從脫貧走向發展,是一個時代問題,一個移民區的發展,從建設開始到如今發展起步,任重而道遠。扶貧脫貧工作,不僅是政府的目標,也不是當地政府該完成的任務,而是真切的民生與發展問題。精準扶貧與實現全面小康,就是用精準扶貧的方式去解決實現全面小康路上的問題。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與后續作用,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就目前來看,當地政策落實中雖有部分問題存在,但其已初顯成效。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扶貧發展又做出了新的規劃,對于共同富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實現全面小康規劃時期將近之時,在切實落實扶貧政策的同時,需要廣泛的調動貧困地區生產力,讓勞動力盡其所用,使貧困地區形成自己的生產力,脫貧才不會反復,才能更好的發展,更有自信的說實現全面小康。
[1]發揮好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政府作用[J]. 李小菊.?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9(16)
[2]新時期農村土地流轉中基層政府角色分析[J]. 曾行春.? 南方農業. 2015(06)
[3]基層政府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行為困境及其克服——以嘉興市“兩分兩換”試點鎮為例[J]. 劉曉霞,劉婷婷,欒玉潔.? 經營與管理. 2015(04)
[4]土地流轉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張慧.? 安徽農業科學. 2019(05)
[5]農村土地流轉中職務犯罪的成因與預防[J]. 肖云端,駱萍.? 人民檢察. 2013(23)
[6]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作用[J]. 孟旭彤.? 農家參謀. 2018(11)
[7]“非糧化”傾向,政府有責任[J]. 石守京.? 中國老區建設. 2014(12)
[8]土地流轉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基層政府職能研究[J]. 吳濱蘭,張雪.? 鄉村科技. 2017(32)
[9]農村土地流轉中基層政府行為案例分析——以寧鄉縣東湖塘鎮為例[J]. 祝琴.? 商. 2016(08)
[10]水利工程移民土地流轉安置方式研究[J]. 郭飛,王貞珍,李敬茹.? 科技經濟導刊. 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