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
從2017年初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香港見證四方框架協議的簽署,到十九大報告定位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戰略部署,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建設區域經濟共同體、重構國際經濟秩序的國家戰略,對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廣東與港澳,特別是深圳與香港,在地理上毗鄰相連,經貿合作密切,聯系程度高。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前店后廠”模式到產業協作互補的格局,特別是CEPA簽署實施和自貿區建立以來,許多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先行先試措施陸續實施。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的各種行業壁壘、地方保護主義、門檻過高的不合理監管和僵化的思想等不利因素,加之在知識產權保護、法治環境優化及國民待遇申訴溝通等方面的障礙,“大門已開,小門未開”“玻璃門”“彈簧門”的問題依然存在,阻礙了不少行業尤其是專業服務業發展,突顯了不少政策缺乏張力,改革創新有待深化,例如:在內地注冊公司手續仍較繁瑣,門檻較高,附加較多特別要求;對非本地專業人士強制要求通過本地化專業考試,這給港澳與內地的專業交流、內地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人為設置了障礙。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國際一流的市場條件和創新基因,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成為比肩世界三大灣區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深港相互毗鄰,互有優勢。深港攜手,建設世界級高端專業服務區,能夠率先示范和迭代已有的合作模式,為灣區企業在全球運營中提供優質的國際化服務和支持。特別是香港的會計、審計及法律專業服務業都奉行國際標準及準則,為全球五大洲認可,便于內地企業“走出去”,也利于深圳和大灣區的各城市更快速、更直接地與國際接軌。同時,香港的專業服務業市場化程度高,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過硬,公信力高,有利于促進內地快速打造專業化、國際化、法治化的公平營商環境。
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灣區,深圳與香港當首先垂范,以協同和融合發展為依托,開創深港深化合作新時代。
一是要由把香港經濟體作為外資引進向高度協同融合發展過度。
二是要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運用香港超級聯系人的地位,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三是要發揮改革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大膽進行制度創新,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互聯互通。
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導,優化高端專業服務業的人才配置。以創新驅動產業優化升級,以消費引領產業創新,引進和吸納國際標準,讓專業服務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培育和優化人才結構,把人才發展作為專業服務業發展的落腳點。
二是大力促進全球性具有國際視野的、誠信規范的、高端專業水平的、風險管理意識高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專業人士在深港互通執業,涵蓋法律(國際商事法與仲裁)、會計、審計、驗證、資產管理、醫療及健康服務等行業。
一是積極借鑒香港經驗,吸引香港及國際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借助香港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和專業機構的海外網絡渠道與國際化管理,帶領灣區企業更好地國際化。
二是提倡專業精神,借助香港的國際網絡和品牌優勢、誠信和嚴謹的行業監管和國際專業標準,推動并強化專業服務業守則及行業監管的落實和示范。
三是培育好未來專業的接班人。推動和培育國內青年專業人士了解國際化標準要求,通過理論規范與實踐案例來可持續地提升大灣區內的專業服務水平。
一是推動深圳率先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和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一流營商環境和國際優質示范城市。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力量,政府應該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監管制度,為灣區企業提供更有效、更便捷、更高質量的服務。
二是完善人才服務,解決人才后顧之憂,政府積極出臺和細化各項人才措施,為國際和香港的專業人才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包括居住、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就業執業登記和稅收等便利優惠措施,讓他們安全、安心地工作。
三是接軌國際,率先推行三種語言(中文、英文、00葡文)的專業報告及標準,實行專業資格互認,由專門小組或聯席會議協調財政、稅務、法律等部門解決相關業務問題。
深圳應該發揮好改革創新的核心力量,借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用創新與專業促進融合,用戰略與服務提升優質品質,開創深港深化合作新時代。深港應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率先垂范,打造最佳營商環境,逐步推廣至整個灣區,最終建成世界一流的大灣區和經濟生活圈。
[1]創新型經濟體系建設的灣區經驗與啟示[J]. 劉佐菁,陳杰,余趙,陳敏.? 中國科技論壇. 2020(01)
[2]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集群建設的發展導向及其路徑[J]. 卓澤林,楊體榮.? 教育發展研究. 2019(11)
[3]新時期推動灣區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 盛朝迅.? 全球化. 2019(04)
[4]灣區經濟視野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走向分析[J]. 馮晨曦,張仕榮.?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1)
[5]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形態的創業策略研究[J]. 周永特.? 經濟界. 2019(01)
[6]“一帶一路”視域下構建南海海洋共同體研究[J]. 張爾升,徐華,李卓琳.?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18(03)
[7]全球航空網絡體系中的穗深港中心性比較[J]. 梁雯敏,趙渺希.? 城市觀察. 2018(03)
[8]杭州灣區經濟建設的分析研究[J]. 田平.? 經濟師. 2018(03)
[9]粵港澳大灣區中廣州的地位優勢分析[J]. 譚弈霖.? 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 2018(03)
[10]淺析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作用[J]. 袁宏舟.? 宏觀經濟管理. 2018(02)
[11]全球視野下的灣區經濟發展戰略[J]. 申勇,周會祥.? 中國經濟特區研究. 2017(00)
[12]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經濟空間聯系與空間結構——基于改進引力模型與社會網絡分析的實證分析[J]. 彭芳梅.? 經濟地理. 2017(12)
[13]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和對策[J]. 鄧志新.? 特區經濟. 2017(11)
[14]慈溪融入灣區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分析[J]. 陳迪,葉建青.? 管理觀察. 2017(29)
[15]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深化深港合作創新[J]. 許魯光.? 開放導報. 2017(04)
[16]粵港澳大灣區的來龍去脈與下一步[J]. 張日新,谷卓桐.? 改革. 2017(05)
[17]建設臺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的思考[J]. 盧昌彩.? 決策咨詢. 2017(01)
[18]國內外發展灣區經濟的經驗與啟示[J]. 俞少奇.? 福建金融. 2016(06)
[19]“一帶一路”輻射下國土資源開發研究[J]. 韓碩.? 現代職業教育. 2016(12)
[20]“一帶一路”戰略政府引導與市場配置路徑選擇研究[J]. 鄧志來.? 寧夏社會科學. 2016(02)
[21]我國“一帶一路”研究脈絡與進展[J]. 安曉明.? 區域經濟評論. 2016(02)
[22]保障房異地建設的金融支持——論深圳灣區城市發展基金設立[J]. 羅成.? 開放導報. 2016(01)
[23]“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 鄭志來.? 現代經濟探討. 2015(07)
[24]發展粵港澳灣區經濟的思考[J]. 李晗.? 中國商論. 2017(20)
(作者單位: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