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敏
中國是由共產黨執政、民主黨參政的國家,并不是多黨輪流坐莊的,與老舊的政黨制度相比,該政黨制度更適合新時代的要求。從功能角度來說,新型政黨制度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團結起來,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前進。從效果角度來說,新型政黨制度能夠通過制度、程序以及規?;瘉韺Ω鞣N意見和建議進行集中處理,使各黨派利益得到合理分配。由此可知,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中國的實際,而且符合各黨派的自身利益,避免黨派之間的矛盾。
一、新形勢下新型政黨制度發展依據
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而且為世界政黨政治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智慧”。
1.新型政黨制度發展的歷史依據
新型政黨制度“曲折發展”的歷史。雖然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3月4日在聯組會時首次提出的“新型政黨制度”,但其發展基礎可以追溯到在1949 年新中國成立時。在20世紀40至50年代,中國出現一批新型的民主黨派,其愿意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合作,同外國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斗爭,初步形成多黨合作關系。1949年9月21日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確立了我國多黨合作制度,標志著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1]。中國出現了“十年文革”等反右派斗爭擴大化,使得“多黨合作制”遭到嚴重沖擊,“政治協商”效能未能有效發揮[2]。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得“多黨合作制度”浴火重生,并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不斷開拓創新[3]。
“一黨制”與“多黨制”的借鑒。由于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有悖于西方民主制度的邏輯與規則,一直被西方國家攻訐為專制或獨裁體制。因此,冷戰結束以后,社會主義國家迫切需要政黨制度的理論構建,以爭取國際政治制度上的話語權。然而,蘇聯社會主義的“一黨制”是一黨執政,與缺乏其他黨派的有效監督,存在自身執政的局限性,而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是多黨輪流執政,代表少數利益群體,兩種制度均不符合廣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政黨吸收“以黨建國”、“黨外無黨”、“一黨訓政”的經驗教訓后,形成一套有別于西方民主制的“政治協商、多黨執政”的新型政黨制度[4]。
二、新時代對新型政黨制度發展要求
1.新型政黨制度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新型政黨制度要實現系統化的發展,體現在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推動決策、科學和民主的政黨制度。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多黨合作的形式,獲得更加廣泛持久的支持,通過政治協商形式,制定出符合人民廣大利益的相應政策和制度,避免出現“一黨制”、“多黨制”代表少數人民利益的弊端,真正發揮社會凝聚力。新型政黨制度通過規范化、程序化的流程,將各黨派的意見和建議集中討論,協商解決國家和社會出現的問題,真正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新型政黨制度馬克思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結果,更是中國人民自己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復興和中國夢的基礎。
2.民主價值:新型政黨制度是世界發展的訴求
新型政黨制度從根本上解決政治方向不統一的問題,其通過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協商方式,避免了開放與獨立、發展與穩定之間的沖突。西方政黨制度依據競選、選民投票和各黨派得票率高低,決定在議會中的話語權,以及國家的發展方向。目前,西方政黨中出現的“逆全球化”、“極端主義思想”等不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的思想,并對西方政黨和社會穩定產生嚴重影響。同時,新型政黨制度可以解決“分配危機”,保證整個社會的穩定。在馬克思思想指導下,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多黨合作解決各黨派利益之間的矛盾,為世界各國解決自身問題提供新途徑。
3. 文明融合: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
多黨合作使的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保持良好的、親密友黨關系,實現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之間的政治協商,集中各方面智慧來解決涉及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問題,所以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新型政黨制度通過多黨合作,實現民主監督,避免“一黨執政”出現的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情況,是新時期人民民主的體現。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思想與中國社會實踐的融合結果,不僅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發展需求,而且代表著最廣泛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根基[5]。因此,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新型政黨制度的世界貢獻
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社會發展實踐中得到有效驗證,其不僅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發展需求,而且為其他國家政黨之間矛盾的解決提供方案。
1.警示含義:提供更好的“中國方案”
新型政黨制度是政黨執政制度化、程序化、規?;某浞煮w現,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本國政黨間矛盾,提供理論基礎和案例借鑒,例如,“整合危機”、“參與危機”和“貫徹危機”。與此同時,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與理論成就,促使更多后發展國家不再拘泥于西方政黨模式,開始更加關注“中國方案”,并借鑒新型政黨制度實踐經驗,構建適合本國的政黨制度。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廣泛關注,而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2.踐行“政黨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世界最大政黨,應該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 其中,職責和義務是指中國政黨注重“政黨責任”的履行。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提出非競爭的政治格局。新型政黨制度認為政黨不僅享有公認的領導權和執政地位,而且與其他政黨合作,實現本國事物的協商處理,解決不同政黨間的利益沖突。新型政黨制度呼吁社會其他國家黨派積極承擔政黨職責,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來實現各黨派的利益,將黨派利益與人民利益融合,有效避免各黨派為追求自身利益而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
3.促進世界政黨制度的“完善”
西方長期實行的政治模式較為激進,后發國家不依據本國情況,照搬照抄的采取西方政黨制度,使得政黨制度與國內實際情況不相符,損害人們的根本利益或者其他黨派的利益,最終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另外,后發國家自身存在著一系列動蕩因素,又在政治體系中選擇西方政治模式,導致國家社會秩序進一步混亂。相對于西方激進模式,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屬于漸進的、可持續的政治發展模式,能夠為后發國家提供中國“智慧”。
新型政黨制度不僅是中國向世界提供 “智慧”,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結果,也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新型政黨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為后發國家制定有效的制度提供借鑒,是中國給世界的“智慧”。
政黨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對政治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型政黨制度發展具有時代性,但其價值目標、價值準則和價值基礎并未發生改變,新型政黨為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提供廣闊平臺,通過豐富的民主政治實現其價值。新型政黨制度建設既實現各政黨間的通力合作,又相互監督,保證政治制度的平穩運行,體現黨際關系方面的時代價值。總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內部結構方面的基本點,決定其有效的生命力,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豐富自身內涵,展示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李君如.協商民主在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
[2]《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