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李萬波
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珍貴歷史遺產,對中國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發端于夏商時代,其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豐富并有所衍變。歷史證明:中國古代的每個歷史時期,只要統治者重視民本,施政體現民本思想,都帶來了一定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鼎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改革處在關鍵時期,在改革過程當應該結合當前我國實際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對古代“民本思想”中合理科學的部分,加以吸收和利用,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倡導的主流,書中記載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思想提出了安民、富民、役民的主張,首次將民眾作為核心,將君主的地位弱化,在當時是極其先進的進步思想。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君民關系,闡述了君民正確的相處之道,進一步鞏固了民眾在社會中的地位。以民為本的思想是儒家對社會的繁榮與穩定、社稷的興衰存亡的歷史作出了正確的認知,從根本上認為人民大眾對于國家是占主體的,希望獲得君主的重視,以民為本的思想提出緩解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政府秉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對“民本”思想的延伸和傳承,是對儒家思想最好贊同,也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良好踐行。在我國當前行政體制體系中,強調將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最基本的宗旨,一切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要求政府在當前背景下,打造服務型政府,用傳統的“民本思想”要求自身,全面踐行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行政方向。
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決議》,通過對有關政府管理體制和機構的改革,建立一個更加規范、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加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職能的科學化、規范化,使行政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更加開放,從而使現行的行政體制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黨的十七大會議針對“民以食為天”的樸實道理,提出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地位,是社會繁榮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發展廣大農民根本利益就是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保持黨和政府同農民的血肉聯系。大會提出隨著全面深入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和? 精神文明建設的日益迫切需要,已成為時代對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既要實現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又要完善農村基本養老醫療制度。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再次生動體現。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布了今后對于農村工作發展的任務,即增加“農村、農業、農民”投入,要求政府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速度,為農民提供技術支持,為農民提供直接補貼,充分保障農民收入,著力從根本上改善民生。進一步將“民本思想”運用到農村經濟建設中。
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對于完善基層民主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健全社會和民眾對于政府權力運行和監督問責機制,通過擴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大事的渠道、實行政府部門信息公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參與的形式和內容,將人民群眾的基本群眾民主權力落到實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始終將民生問題和人民的利益問題放在首位。中國的現代“民本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最好詮釋,同時結合時代特色,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升華,形成了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民本思想”。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是根本,人民群眾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的創造者。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就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兩會”制度,充分發揮并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和立法制度,人民當家作主,將人民群眾的對當前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和要求上升為國家意志。56個民族和諧和繁榮,充分尊重和鼓勵少數民族參政議政,同時統籌協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中國對少數民族人民的重視,積極讓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與到中華民族各項事業的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中來。
改善民生是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是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只有不斷地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夠獲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持,才能使黨的執政根基更加穩固。十八大以后黨和政府對各項事業改革以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心和根本點,把傳統的以人為本思想同現實的國情和人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思考人民的需要,解決人民的緊迫問題,積極回應新時代的人民群眾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居住條件和娛樂場所,逐步從物質生活需要轉變了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在教育的投入支持,尤其是在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縮小地區之間教育水平差異,改善教學環境、完善教育管理體系,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切實辦好人民教育。努力縮小城鄉、地區和行業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通過房租、子女教育費用抵扣個稅等個人所得稅改革等,切實減輕低收入人群負擔;對于貧困區域群眾,開展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和實施精確扶貧,快速和精確對貧困群眾發展副業和提供脫貧資金政策支持,通過自力更生加政府支持實現質量脫貧,保證貧困群眾長久脫貧確保。
“民本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關于為政以德、民貴君輕、恩惠于民、平政愛民、節裕富民、教化安民的思想,對推動國家富強和社會繁榮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今天在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社會歷史背景下,我們要充分借鑒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古為今用,使其現代化,永葆活力。
[1]龍翔鷹.淺論民本思想的現代化[J].知識經濟,2010(18).
[2]云漢 張云英 葉永堯.傳統民本思想的現代化轉換[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7).
[3]趙超 張靜.論古代民本思想的現代化轉變[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
什么是“參與”?——關于二十世紀政治民主主義思潮的對話[J]. 鄭永年.? 讀書. 1988(08)
[4]理解當代民主的含義[J]. 鄒建鋒.? 探索. 2003(03)
[5]當代民主出現了什么問題?[J]. 鄭永年.? 領導文萃. 2014(18)
[6]先秦民本思想與當代民主精神之會通[J]. 王成.? 山東社會科學. 2008(09)
[7]柏拉圖的民主思想及對現當代民主的反思[J]. 翁月華,靳松.?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3)
[8]風雨彌堅 筆下云煙——序張鎮強《當代民主散論》[J]. 李烈鈞.? 觀察與思考. 2012(09)
[9]當代民主政治研究的新思路[J]. 周小毛,吳家慶.? 益陽師專學報. 1995(04)
[10]國家與市場——當代民主社會主義國家觀[J]. 薛新國.? 學習論壇. 2006(01)
[11]當代民主的困境[J]. 達爾,郭定平.? 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 1989(04)
[12]傳統民本主義與中國當代民主思想的比較[J]. 諸鳳娟.? 人文雜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