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崔冠華
2019年9月21日至22日,中國人學學會和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舉辦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發展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在秦皇島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老中青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研討,“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與會學者主要圍繞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學蘊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等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觀點紛呈,新意迭出。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應對人類諸多共同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顯而易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關注的是人類未來的共同命運,其根本指歸是人的發展問題。本次會議中,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豐富的人學蘊涵。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發展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指出要從人學的視角來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對于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發展是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從人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推進人類發展的現實途徑和重要方式,是以人為主題且服務于人類發展的,而人的發展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實際上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新理念,旨在通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全世界人類的共同發展。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鐘明華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從馬克思主義視域出發,共產主義理想是實現人類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而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類命運的完美實現,人類命運的最高追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僅關注人的發展,也關注人類命運走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也是關注人的發展和人類命運走向,是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思想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學意蘊在于提出了觀照世界的人類命運尺度。北京大學張梧博士認為在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日益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具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勢必會形成越來越多的價值共識或共同價值。從世界歷史角度而言,人類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種價值尺度,國家尺度和資本尺度。從國家尺度而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結合雖然能夠形成區域之間某種程度的聯合,但其局限性也決定了國與國之間最終無法結合成為共同體。從資本尺度而言,資本的發展勢必會推動全球化,但同時也會引起逆全球化。在此狀況之下,人們只能寄希望于第三種尺度,即人類命運的尺度。人類命運的尺度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出發,承認人類命運紐帶的客觀性,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性理解為當前人類共同應對全球風險的客觀事實。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類共同命運為紐帶實現了全世界人類的聯結。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人類幸福共同體。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永章教授認為人類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幸福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最高層次的幸福是“人與人關系”層次上的幸福,即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實現,人的勞動幸福也只有通過他人在享用其勞動產品中才能得到滿足。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恰恰提供了這一可能,它把全人類聯結在一起,讓所有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千百萬人謀福利”,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真正幸福。
第四,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問題也是與會專家學者熱烈關注的問題。大多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源于馬克思主義,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存在契合之處。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源自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理論和世界歷史理論的主副邏輯理論。
首都師范大學陳新夏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理論在《共產黨宣言》里有明確的表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彼洑v了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的共同體”到資本主義的“虛假的共同體”,再到“自由人的聯合體”這一“真正的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由國家組成的人類范圍的“真正的共同體”,在這個“真正的共同體”中每一個個體利益都得到了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郗戈教授認為《共產黨宣言》的世界歷史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歷史和邏輯上都具有深刻統一性。世界歷史理論的“主邏輯”是資本邏輯,即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推廣,形成了資本生產的世界體系,進而激發了全球性的階級斗爭,從而開啟了向新生產方式過渡的歷史進程。世界歷史理論的“副邏輯”則是民族國家邏輯,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強化了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往互動,形成了世界市場與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同時也加劇民族國家之間的斗爭,從而開啟了向自由人聯合體的過渡趨勢。顯然,世界歷史本身就意味著人類的“相互依存性”,孕育了潛在意義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思想以及儒家的“君子人格”等思想。
有學者從中國古代“天下觀”思想的繼承和揚棄中尋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中國古代“天下觀”思想是在超越種族差異和民族國家界限的基礎上,試圖把世界當做一個完整的政治存在而去進行治理,它所建立的天下體系實際上就是確立世界制度。這種把全世界整合為一體的思想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最初源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繼承了“天下觀”的理念,更進一步發展了“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責任精神。它不僅展現了中國建立新型國際政治關系的大國責任意識擔當,也展現了中國對重建人類文明秩序的孜孜努力和不懈追求。
除了“天下觀”思想之外,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維紅副教授從儒家的君子人格、《中庸》中的“誠”、祭祀等三個維度,指出儒家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存在契合之處。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和極力推崇的理想人格,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在儒家思想中君子人格表現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旨君子不僅要注重自我品德能力修養,更要心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所強調的在實現本國自我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世界其他各國的共同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把實現全世界發展當做更高追求?!吨杏埂分袑ⅰ罢\”看作是天道、人道的核心,是達到最高的中庸境界的基本乃至唯一途徑。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也就是說,只有人類達到真正無私平等的“誠”,才能把握整個人類發展的自我命運。為了把握人類發展的自我命運,人類只能聯合起來一起努力共同對抗危機和挑戰,這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所在。儒家重視祭祀,認為祭祀是以人情與人心為最終關照,將人視作“生命共同體”,引導人們體悟自身生命的厚重與文明繼替的責任。儒家祭祀所體現的共生性關聯,其關鍵在于和諧,即在天地間人與萬物以生命共同體的樣式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的“生命共同體”的外延,它首先關注的是在天地之間人的生命體的共存共生,其次是人與萬物等生命體的共存共生。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在超越民族國家利益爭端的基礎上,為世界發展提供的中國方案。對于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與會專家學者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獻言獻策。
第一,要客觀認清當代人類生存的現實境地以及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中央黨校韓慶祥教授認為當今世界各國聯系緊密,人類交往日益頻繁,世界文明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同時人類又進入到風險和挑戰并存的時代,發展鴻溝和貧富差距較大等問題日益發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挑戰和危機的重要戰略。山東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張友誼教授提出當代西方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思潮泛濫,對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需要辯證看待,盡管他指出了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性,但夸大了文明之間的差異。雖然世界各國之間存在文明差異,但“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
第二,要在確立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黨校胡為雄教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確立起共同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確立人類共同價值。在確立共同價值的過程中,還要分清共同價值和普世價值的本質區別,不能將普世價值與共同價值相混淆。首都師范大學陳新夏教授認為共同利益與共同價值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他指出共同體以共同利益特別是共同價值為紐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依賴共同利益,更依賴共同價值。沒有共同利益就沒有當前共同目標和行為,而沒有共同的價值就沒有長遠的共同目標和行為,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環節就是構建反映所有民族國家共同利益的人類共同價值。
第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落腳點是建立共享機制。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云飛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建立共享機制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便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各國復雜的利益糾紛以及制度設立的主觀性使得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的制度漏洞以及人性弱點日益顯現出來。建立共享機制旨在通過國內共享、國際合作共享實現多邊合作共贏,消除人類發展之間的障礙。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方略之一,是在平等互利合作包容原則上形成的全球化時代人類文明交往新模式。學者們普遍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理論意義上而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無產階級的目標是解放全人類,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社會。在自由人的聯合體中,人們克服階級斗爭并取得人的解放,即人的全面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自由人的聯合體思想的人類命運關懷,以及對人發展的重視。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基于世界發展現實,在超越國家利益和宗教信仰等差異基礎上提出的共建人類社會共同理想,把握人類命運走向,實現人類更好發展的美好追求。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桂芳教授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到達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現實過渡階段,是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橋梁。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自由人的聯合體,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兩者的立足點基本相同,都以建設共同體為重要抓手,以追求全人類理想社會為重要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人類進入世界歷史的重要表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從現實意義上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會成為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為人類走向高度發達的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春璽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促進了全球化時代人類的進一步聯合。他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建立在利益、價值和責任的基礎上,其形成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利益共同體階段,人類因利益走向一起,這屬于低層次、不成熟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價值共同體階段,人類的利益和價值是合一的;第三個階段為義利合一的階段,是人類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階段,人類將更多地受到道義驅使主動聯結并肩負起對人類命運的共同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的三個發展階段促進人類一步步由簡單利益聯結走向深層次義利聯合,促進人類社會向更高處發展。
綜上所述,本次會議圍繞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的發展”這一主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人學層面上進行了積極研討與深入分析。最終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世界發展提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方案,它的構建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也離不開中國智慧和中國實踐,必將成為中國引領世界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鮮明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