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
島內大專校院去年起接連爆出境外生淪為學工及黑工事件,臺“教育部”責成學校明確區隔“實習合約”與“工讀合約”。此舉引發不小的爭議。
臺“教育部”的新規主要是要求大學明確區隔實習工讀契約。據《聯合報》12日報道,“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稱,“校外實習”是課程的一部分,為畢業條件之一;“工讀”是由廠商和學生之間簽署合約,不是每名學生必須簽署的。楊玉惠稱,如果把兩者簽署在同一合約中,會有強迫工讀的情況產生。“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還稱,有些學校把實習時間拉得很長;實習合約須明確課程時數、學分數、成績評比等。至于學生校外工讀,則依據“就業服務法”,學校不能假借實習的名義魚目混珠;對于境外生的打工情況,必須加以輔導,不能放任他們被廠商剝削。
全臺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直言,“教育部”的措施立意良好,執行上恐怕有許多困難,只能期待學校與合作廠商本著教育良心自律。“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稱,關鍵是對于有勞動事實的實習就要落實勞動的法律保障。只要這個沒落實,實習生隨時可能在實習名義下淪為廉價勞工。
臺灣“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年島內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計11.8萬人,占大專校院在學總人數的9.3%;從地區來看,大陸學生人數最多,共3.5萬人,以短期研修之非學位生為主;其次是馬來西亞,學生類型以僑生、正式修讀學位外國學生及海青班為主;香港和澳門分列第三四名。2017年,島內“新南向”學生有3.8萬人。
依據島內規定,來臺就讀正式學制的僑生、港澳生及外國留學生,入學后即可向機關申請打工;來臺學習語言課程的外國留學生,須修業1年以上方可提出申請。外國留學生、僑生及港澳生申請工作許可,許可期間最多6個月,其工作時間除寒暑假外,每星期最長工作20小時。不過,大陸學生在臺灣是不允許打工的。
近年來,島內爆出外籍學生淪為黑工,主要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和斯里蘭卡等。聯合新聞網的一篇言論稱,高教市場國際化流動是大勢所趨,但因兩岸關系晦暗,影響大陸學生來臺人數,加上“少子化”沖擊,當局力推的“新南向”變相成為部分產業進行違法人力中介的途徑,更讓臺灣高教根基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