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瑯
摘 要:媒體熱詞的最大特色是刻畫當下的流行事物。熱詞是由當下備受人們關注的事件,人所共識的玩物,以及具有集體回憶的文字所構成。隨著媒體網絡的普及,熱詞被廣泛流傳,具有強烈的散播能力。由于熱詞不受文法詞匯的約束,使用的范圍廣,在媒體現代化的今天,對留學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留學生群體中,甚至可以看到漢語對外來詞的創造性借用。因此本文重在討論媒體熱詞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影響。
關鍵詞:媒體熱詞;漢語習得;影響
一、介紹
(一)背景介紹
網絡媒體的廣泛普及是一次傳播技術的革命,同時是大眾情感表達需要與關注社會狀況的重要平臺。由于我國的政治環境以及新聞體制等與西方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異,使得網絡媒體普及后所呈現的問題和現象鮮明而多樣,網絡熱詞的興起就是其一。
由于互聯網在我國的日益普及與網民數量激增,使得網絡媒體本身的影響日益增大。而網絡熱詞作為一種新網絡文化,再次情況下,其影響力更是火借風勢,大量產生及運用,不僅流行于網絡空間,還被廣泛使用于日常交流語言之中,并與社會現實漸趨靠近,具有很強的認同度和影響力。
(二)重要意義
媒體熱詞常為多用字組成,但媒體卻賦予了日常用字不同的意義,更生動貼切的用以形容某事物及人,使留學生在理解和使用中產生一定的困難與影響。但媒體熱詞與留學生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課外活動、愛情婚戀等日?;顒酉⑾⑾嚓P,存在于留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熱詞的使用學習能幫助留學生更全面的理解漢語,并且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使其表達的較為更生動準確與現代社會接軌,但熱詞所存在的不規范性,同時也會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及使用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熱詞的特質
網絡熱詞之所以很快在廣大群體中形成一定氣候,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人們追求新奇心理、社會快節奏的發展有關外,也和熱詞自身的特點相關。第一,擺脫現代語法規則的束縛。網絡熱詞的使用對象多為青少年群體,對主流語言嚴格恪守語法規則已產生“審美疲勞”,如能從繁冗呆板的語法規則的藩籬中逃出來,使用一些陌生、超常規的表達方法,是非常歡喜的。如在實際語用中,喜歡使用副詞修飾名詞的語言結構模式,如很雷鋒、很葛朗臺,很克林頓 ;又如疊音詞使用,正常情況下,小孩慣用疊音詞,而網民青睞于用“童語”把“害怕”“一下”“一般”說成“怕怕”“一下下”“一般般”。
第二,經濟原則。網絡熱詞本為網民為提高網上交流速度,在現行漢語的基礎上,盡量用最短時間內表達最多信息而不斷調動大腦創造的新詞。如使用市民皆曉的網絡熱詞來指稱類似事件,如“打醬油”本指就陳冠希事件電視臺采訪路人,路人回道“關我鳥事,我是出來打醬油的?!敝蟊硎緦Υ耸虏魂P心都可使用“我是打醬油的”,此時人們已忽略詞語最初的來源,這些網路熱詞的使用增加了很多信息,表面上看起來很怪異,但運用起來卻奇妙無窮,顯得語言很經濟又形象。
第三,詼諧化。網絡上交流情感,那些前衛而幽默的語言很受網民青睞。如 “我喜歡”“同學”故意說成“偶稀飯”“童鞋”增加幽默感?!叭松拖袷且粋€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悲?。┖筒途撸☉K?。??!痹醋砸字刑煸凇栋偌抑v壇》中 “悲劇啊”一句感嘆語,后被網友截圖上傳,隨即被網友爭相效仿?!氨摺币辉~誕生后,網上出現了“杯具黨”,在網友看來,“杯具”這個詞比“悲劇”更能表現內心的無奈,還多了一分自嘲的樂觀態度。
第四,時代性。熱詞就像跟風一樣,容易過時,經不住洗禮,同時也反應出了當下的社會特點。像緊縮語和舊詞新用的使用,如“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蒜你狠”(源于大蒜價格瘋漲)。因語言的本質是社會現象,也是客觀社會的反映,隨著社會新現象新事物的出現,每年度都會產生新詞語,所以,很多熱詞打上了時代烙印。
第五,詞綴化。類推法是網絡熱詞的生成方式之一,網絡熱詞帶有前綴后綴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如“X 帝”只要擁有某一特點即可稱“帝”,2010 年,各種人物頻頻稱“帝”,“數錢帝”“表情帝”“體操帝”等。
三、熱詞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影響
自從有了互聯網,網絡就開始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而網絡熱詞的存在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是由于網民追逐求新求異的心理,另一方面則是網絡媒體的推動,這種語言的優勢還在不斷凸顯擴大。而頻繁出現的在社交媒體上的網絡熱詞也成為留學生了解中文社會的一個窗口。同時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詞被牛津大學出版商收入詞典中,如:“土豪”(Tuhao),“大媽”(Dama),“關系”(Guanxi),“磕頭” (Kowtow)等。由此不難看出當下網絡熱詞對現代漢語詞匯及大眾具有一定影響。而本文將從網絡熱詞對現代漢語詞匯及大眾的影響角度來重點討論媒體熱詞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影響。
首先是對現代漢語的影響。當前,現代漢語一方面受西方語言沖擊,嚴重歐化;另一方面受到了網絡等現代傳媒沖擊、滲透與同化,現代漢語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網絡熱詞雖只是在自己受眾的環境中存留,但其大大豐富現代漢語詞匯,為現代漢語詞匯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如2010 年“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被視為權威媒體認可網絡詞語的標志性事件。像“美眉、恐龍、給力”等網絡熱詞也都收入了詞典,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更多的網絡詞匯源源不斷地創造與傳播。當然,網絡熱詞為滿足人們娛樂需求,很多語言不合乎語法規范,對留學生規范漢語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為他們還沒有正確的辨偽能力,會不自覺地把網絡語帶到現實生活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網絡熱詞更是頻頻出現在留學生的作文中,影響語言規范性。
其次是對大眾的影響。最早,網絡熱詞的產生僅為生活在虛擬世界的網民服務,后轉向關注社會民生,折射出了當下人們內心的世界,從而發生了功能和意義的轉型。如 “鴨梨”“傷不起”“Hold 住”等在內的年度網絡流行語,背后隱藏的是社會壓力下的無力與茫然,非常形象地折射出了當下中國網民的精神現狀。曾有個學習漢語的留學生與筆者分享過一件有趣的事,“一次,他的媽媽問他,她新買的相框好看么?他回答‘It looks so low.”。他的媽媽十分不解這個low是何意,因為此處的low是漢語接納外來語后并賦予新義的一詞。從此可以看出留學生能從熱詞中感受中國的國情與社會現狀,同時中英互用的熱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留學生的語言表達。同時經過中國國土滋養所賦予的外來詞匯新義用來更形象準確的表達,也是媒體熱詞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