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民
摘 要:教師在物理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能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文章對初中物理案例教學進行研究,指出教師要進行教學觀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進行教學討論,促進學生合作學習;進行教學實踐,促使學生自主探究;進行教學模擬,不斷拓展學生思維。
關鍵詞:初中物理;案例教學;合作學習;獨立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2-0026-01
案例教學,是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物理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指的是把物理知識與教師設計的相應情境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進而對有關知識加以掌握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案例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一座橋梁,能夠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拓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鍛煉,同時還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進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
一、進行教學觀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在講解物理知識時,教師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或者課件讓學生對知識加以理解,進而提升對物理的整體認識。例如,講授“電路”時,為了讓學生對電路的基本連接方式有一定的理解,教師可選擇一些相關案例展開探究,促使學生對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進行深入理解。同時,教師讓學生觀摩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思考、電路連接、實驗、數據記錄以及規律總結這幾個過程,充分感受實驗的樂趣。此外,學生還可通過觀摩,對小燈泡亮度與電流間的關系進行思考分析,掌握“電路”知識。如此一來,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其主動學習物理知識。
二、進行教學討論,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開展討論形式的案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與同學互相合作,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要在案例討論及實踐中鼓勵學生不斷創新,進而促進學生物理素養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講授“能源問題”時,教師可創建“新能源的發展前景”以及“能源與環保”等討論話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結合所學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知識,自主收集與環境問題、能源狀況有關的資料。之后,教師可組織相應的辯論賽,讓學生針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環保提出相應的建議,進而讓學生在案例討論中對“能源”有充分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
三、進行教學實踐,促使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獲取知識不能單純依賴教師,必須親自動手并積極思考,才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與實踐案例有效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探究期間不斷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并和他人合作交流,進而制定完整的實踐方案。
例如,講授“電磁轉換”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個“電磁鐵研究”的實驗,并以此來展開實踐教學。學生可先對影響磁鐵磁性的原因進行假設,之后從電流大小以及線圈匝數等方面思考,再通過改變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通過上述實踐,學生可以了解到:當線圈匝數不變時,通電電流越大,磁性便越強;當通電電流不變時,線圈的總匝數越多,磁性便越強。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電磁轉換”的物理知識。
四、進行教學模擬,不斷拓展學生思維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物理知識比較晦澀,理解起來存在較大困難。而且,如今初中階段的物理教材對于知識的闡述較為單一,很多實驗都簡略了。在此種情況下,不少實驗都難以在課堂或者實驗室中操作。為了讓學生對這些實驗有一定的了解,不斷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可實施教學模擬,在不改變原有探究內容這一前提下,對方法加以改變,并就相同的知識進行探究。借助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物理知識的應用意識。
例如,講授“壓強和浮力”時,物理教師可在課前搜集輪船和鴨子浮在海面上、潛水艇在海中自由下潛以及上升的圖片,之后用多媒體進行展示,讓學生猜想以上的現象中蘊含著哪些知識。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物品,其中有燒杯、水、食用醋、濃鹽水、質量不同的球等。在三個燒杯中倒入質量相同的水、食用醋以及濃鹽水,并將質量相同的三個球分別置于三個燒杯中,此時便可看到醋杯中的小球沉到了杯底,食鹽水杯中的小球浮在液體表面上,而水杯中的小球懸浮在水中。而把質量不同的小球置于同一液體之中,能夠看到沉底、懸浮以及漂浮的現象。通過以上模擬實驗,學生能夠對影響浮力的具體因素進行總結,加深對浮力的整體認識。
綜上所述,物理教學和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物理教師在教學期間除了要用生活實例來輔助教學之外,還需要借助生活實例不斷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在案例教學中,物理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觀摩、教學討論、教學實踐、教學模擬,進而促進學生物理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健,張薇,朱純.物理課程案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3).
[2]曾敏.新課標下案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3]喬蕊,崔春英.基于教學資源庫的案例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