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在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2-0037-01
《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科學課教學,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單單教授科學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別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科學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以探究的對象,提出實質性的問題,進行假設,擬訂實驗計劃,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進行匯報交流。這樣,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到科學并不神秘,也不遙遠。其實,科學現象經常發生在人們的身邊,教師只要讓學生大膽質疑,認真思考,主動探究,積極動手實驗,并進行分析、交流,就能夠活躍思維,加深理解。
二、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社會都離不開觀察,在科學教學中,觀察顯得更加重要。而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悉心引導和培養。例如,在教學“水是什么樣的”一課時,在有牛奶、白糖水、水、白醋四種液體的前提下,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快速地找到水,并且能說出是怎樣找的。有的學生用“看”的方法,辨別出了牛奶,有的學生用“聞”的方法辨別出了醋,還有的學生用“嘗”的方法直接辨別出了水。這個教學環節的關鍵是讓學生選擇和運用自己認為最合理、最科學的方法仔細觀察水,發現水的一些基本特點,從而認識并歸納出“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液體”。在此觀察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按照平時的習慣,通過看、聞、嘗等方法,將不是水的幾種液體逐一排除,由易到難,不僅迅速準確地找出了水,而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同時,學生也學會了科學地應用排除法、歸納法等思維方法思考問題。
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性聯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維力是學生智力活動的核心,也是智力結構的核心,要讓學生更聰明、更具有探究能力,就要從小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更要善于把握課堂的每一個細節,進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跳躍式、不嚴密的特點,在回答問題時語言會出現比較籠統、詞不達意甚至前后矛盾的現象。例如,教學“做個小偵探”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壞的蜘蛛網,猜想是誰破壞的。學生猜想有石頭砸的、人用棍子搗的、風吹的、蟲子撞的、大炮轟的,等等。這時,教師不能放任學生的發言,要能夠適時追問。如石頭砸的,這個石頭你覺得有多大?是一個石頭嗎?大炮轟的,你認為有可能嗎?為什么?教師通過合理的追問,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再如,教學“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一課時,教師采用倒推的方式,讓學生由現實中的人造物,去推想制造它的原材料,以及這些原材料在自然界中本來的樣子,促進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實踐創新能力是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并且“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應該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例如,教學“玩轉小水輪”一課時,在做漏斗高、漏斗低的實驗中,由于學生年齡比較小,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把握高低程度。于是,教師就讓學生思考有沒有方法進行簡易的操作。這時,有學生提出最好把漏斗固定住,這樣既方便實驗,又方便觀察。在學生提出這個辦法的基礎上,教師采用鐵架臺和小鐵圈,把兩個漏斗固定在不同的高度,讓學生同時倒水觀察小水輪的轉動快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出發,從提高學生的能力出發,關注科學課堂教學,讓學生經歷完整的課堂教學環節,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教師要通過科學課堂教學,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張雨寧.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1(36).
[2]李晶.科學課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河南教育,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