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辰
摘 要:本文對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文獻和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務相關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對比,通過社會調查了解大學生平均志愿服務時長、參加志愿項目種類、參與志愿的時間段、志愿組織形式、學校及學生差異以及學生參與志愿動機、收獲等內容,以此來反映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并對其進行分析,豐富相關學科的理論體系,探討國外大學生志愿服務經驗對我國的借鑒和參考意義,進而把相關的問題研究引向深入。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對比研究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中外大學生(包含留學生)。研究對象中有參與過志愿服務、未參與過志愿服務。通過網絡發放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并對不同研究對象之間進行對比研究,從而得出相關結論。
(二)研究方法
為了了解大學生參與國際志愿服務的時長、種類、動機及收獲等情況,本研究采用了文獻法、行動研究法、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實施調查。
(三)研究過程
(1)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總結概括課題相關內容。
(2)結合團隊優勢以及已有資料確定最終調查課題。
(3)制定具體調查方案,通過文獻調查研究以及實際調查研究得出課題結論,了解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二、中外大學生志愿狀況研究結果及對比分析
問卷分為中英文兩種版本,截至目前為止,共回收中文版問卷84份,英文版問卷21份(回收的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一)是否參與志愿服務
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人數比例:中文版問卷為83.33%;英文版問卷為71.43%。
沒有參與志愿服務的原因:中文版問卷中主要為沒有充足的時間(71.43%)和參與渠道(57.14%);英文版問卷中主要為沒有充足的金錢(33.33%)和其他原因(33.33%)。
可以看出時間和參與渠道是中外大學生不參與志愿服務的主要因素。中文版問卷中沒有充足的時間的人數占比非常高,據了解,主要是因為假期里大部分的低年級的學生會選擇學車或者訪學交流,而高年級的大學生則更多地選擇準備研究生入學、教師編制及公務員的考試,或者外出實習,為日后的工作作打算。
(二)了解和參與志愿服務的途徑
了解志愿服務的途徑:中文版問卷集中于學校宣傳(83.33%)和媒體網絡宣傳(59.52%);英文版問卷集中于朋友介紹(61.9%)和媒體網絡宣傳(42.86%)。
參與志愿服務的途徑:中文版問卷集中于院系組織(58.57%)、學校組織(54.29%)和社團組織(51.43%);英文版問卷集中于院系組織(66.67%)和社團(46.67%)、非營利組織(46.67%)、社會機構(46.67%)。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大學生了解與參與志愿服務的途徑主要來源比較單一—學校,而外國大學生的途徑則比較廣泛,包括學校、非營利組織、社會機構等。
從中國志愿者組織的整體發展狀況來看,國內由政府或準政府部門發起并推廣的志愿者組織占據了其中非常主要的一部分“可以說,這種‘自上而下發起并推廣模式是目前中國志愿者組織發展最為繁盛的一種形式”。從民間自發產生的志愿者組織雖亦呈現出日益迅猛的發展勢頭,但和前者相比,其發展仍相對緩慢,并且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大規模的推廣[1],因此中國學生所獲取的志愿服務的大部分信息來自于學校院系的宣傳。而外國志愿服務雖然有政府推動,但主要都是由社會組織的,社會性質和民間性質的志愿服務組織比較多,特別是一些財團和企業家所支持或組織創建的志愿服務成為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載體[2],因此外國大學生獲知志愿服務信息的來源更廣泛。
(三)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不同
志愿服務的動機:中文版問卷集中于自我提升(81.43%)、積累閱歷(74.29%)和求學進修(41.43%);英文版問卷集中于幫助他人(93.33%)、自我提升(46.67%)和積累閱歷(40%)。
由上述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中外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都有增加個人生活體驗及自我提升的需要,而區別在于許多中國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出發點是自己,更看重自我提升、積累閱歷和求學進修的需要;而大部分國外大學生的出發點則是他人,認為主要是出于幫助他人的需要,其次是自我提升與閱歷積累。
(四)志愿服務類型
志愿服務類型:中文版問卷集中于社區服務(62.86%)、敬老院服務(50%)及義務支教(45.71%);英文版問卷集中于社區服務(73.33%)、孤兒院服務(60%)及義務支教(53.33%)。
由此可以看出社區服務、敬老院和孤兒院服務、支教服務是中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類型。在志愿服務類型方面,中外大學生所選擇的類型相似。不過在研讀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外國的志愿者活動已擴展到社會福利之外的其他領域,如學齡前兒童日托、老人日托、學齡前兒童課余活動、婦女保護、移民、難民安置、社會義舉推行、社會正義、民權維護、社區開發以及文教、衛生領域等[3],而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相較而言比較單薄。
(五)志愿服務相關
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中文版問卷集中于每月(21.43%)和每年(24.29%);英文版問卷集中于每周(20%)和一年及以上(33.33%)。
每次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長:中文版問卷為一天內(62.86%)及一個月內(18.57);英文版問卷一天內(40%)及一周內(33.33%)。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外國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高于國內大學生,而參與的時長相對的短于中國大學生。目前外國(尤其是歐美國家)擁有大量大學生志愿者,在美國做志愿者可以說是每一個美國人的必修課,也就是說說“美國全民皆為志愿者”,特別是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非常高。在美國還有一條規定,中學生要想升入好大學,就必須要在三年內完成至少40小時的志愿服務[4],由此外國大學生的普遍志愿頻率要高于中國大學生。而國內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時長方面沒有硬性要求,由此,更多人會選擇在時間相對充裕的寒暑假參加時長較長的志愿活動。
三、外國大學生志愿活動對我國的啟示及發展對策
(一)提供更寬松的社會環境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已進入自主、多元化的發展階段,但是離“全民參與”還有一定的距離。其中,黨和政府在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推動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主要力量仍是各級團組織,這樣的發展模式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行政化和渠道單一的特點,這樣易削弱組織和志愿者的積極性。高校黨團組織應該適度放寬政策引導,增強組織運行的自主性。可以通過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務基金,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發展資金,盡可能提供自由寬松的制度環境,使組織能夠發起或參與難度更大、服務范圍更廣、以及能夠帶來收益的服務項目和公益活動。
(二)加強各領域的資源融合
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在系統論的指導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需要呼吁社會、政府和單位進行合作,以促進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從全國范圍來看,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發展中存在著許多不平衡現象,比如地區間、政府投入、民眾意識的不平衡等。另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想要得到社會環境的認可和幫助,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在這方面,加強和各個領域的合作,采取多元化的發展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資源融合。
(三)改善志愿人員管理的機制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向在校學生募集志愿者,主要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單、海報等方式,公開招募標準,雖然由組織自定,但時常要進行筆試或面試考核。這樣的機制使得大學生志愿者整體素質質量較高,但其社會屬性越來越被忽略。因此,我們可以參考國外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的做法:通過互聯網、電視臺、、廣播臺、信息欄等多種形式,公開發布關于志愿者的數量需求、崗位及申請者要求還有報名方式等招募信息。另外,組織還可以深入農村、企業、社會團體等地,針對性地展開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和動員廣大熱心公益的市民,尤其是專家和就近人群。
(四)注重績效管理的合理應用
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由于人流變動大,由此內部成員變更頻繁,如果沒有目標性及針對性較強的措施,很難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參考國外青年志愿服務組織通常運用督導的方法,可以在志愿服務期間,定期督導可以幫助組織檢視服務素質和水平,并對志愿者工作做出及時指導和幫助,以達到服務持續改善的目的。
(五)拓寬國際化的發展思路
志愿服務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水平的指標。優秀文化的輸出、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為青年志愿服務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拓寬了志愿服務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志愿服務理念的多維度理解,從服務項目、人力資源、管理和運營等方面逐步完善國際化進程,建立健全運營、主體、保障等一系列聯動機制。再是吸收國外志愿服務機構的先進經驗,從內到外全面調整和整合。
雖然志愿服務的道路還需要長期探索,但在國際化浪潮的影響下,國內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必將探索出一條更符合時代主題、更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促進時代和青年的共同進步,實現社會與青年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弋棋,比較視角下的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文教資料》,2012-11-05.
[2]譚維,志愿服務助推社會管理創新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05-01.
[3]袁文,王麗君,王文杰.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的中外對比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校外教育》,2014-09-30.
[4]吳映強,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機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