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龍
摘 要:福建省歷史中考從2017年開始全省統考,并在試題命制中嘗試了新題型——材料論述題,該試題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等顯著特點。中考歷史試題評價的新嘗試,將引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變化。文章以福建省2017年、2018年兩年中考的材料論述題為例,探討以材料論述題為形式的開放性試題的特點及其教學啟示。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特點;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2-0077-02
從2017年開始,福建省歷史中考全省統考,并命制了以材料論述題為形式的開放性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在新材料情境下獨立思考和運用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論證問題的能力,被視為最能考查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試題。
一、開放性試題的特點
在2017年、2018年兩年的福建省中考歷史試題中共有2道材料論述題,所涉及試題見附表。
從附表可知,兩年來材料論述題的考查在材料字數、知識范圍、體現材料主題要求與分值等方面有所變化,但開放性試題特點沒有變化:該試題呈現了以材料為載體,以問題為中心,綜合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表述問題能力的開放性試題本質。凡是解題條件不充分,答案多元性和解題方法多樣性的試題,都可稱為開放性試題。就歷史學科而言,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固定,開放多元,意在考查考生從材料出發,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能結合材料中呈現的史實與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的能力,倡導開放性、創造性的命題立意。姑且不論以材料論述為題型的開放性試題能否成為福建省歷史中考在開放性思維考查與命題上的方向與趨勢,但作為福建省歷史中考壓軸的試題類型,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以實現導教、資學、助考之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 立意“高”。立意“高”是指材料論述題命題立意以“能力考查”為宗旨。命題以材料為載體,以提煉與論證觀點為形式,考查學生探究能力。觀點提煉只要圍繞主題即可,其作答形式主觀性較強,答案不唯一。觀點論證的史實既來源于材料中的歷史事實,又可為歷史課本相關聯的知識點。其二,材料“新”。材料“新”是指材料論述題材料選取以跳脫教材文本的新材料為情境。選取時,多從考理解、運用層級出發,選取與主干知識或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相關聯的材料,讓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理解并運用于新的歷史材料情境中。其三,評價“活”。評價“活”是指材料論述題評價標準以多等級標準為要求。材料論述題在評價標準的制定中,采取三種不同要求的“等級評分標準”。在評分中不必拘泥于一個知識點的對錯,也不必拘泥于單一的、固定的答案,只要能整體地完成觀點的提煉與論證的表達過程,都能得到相應的等級分數。
二、開放性試題的教學啟示
以材料論述題為形式的中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的命制,既順應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能力要求,又符合當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中考中招制度改革的精神要求。因而它的出現,勢必對初中歷史教師、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重大影響。基于上述變化,在今后教學中加強開放性思維的教學定將成為必然。
1.知識構建“體系化”
開放性試題考查的是觀點的提煉與論證,這不是對知識考查難度的降低,而是知識概念化的高要求。所以,對于開放性試題,學生要實現材料、設問、知識三者之間的快速連接,掌握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知識構建“體系化”,就是把具體的知識點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梳理,形成知識鏈或知識樹。構建時,可圍繞主干知識,從歷史概念的共時性、歷時性等角度出發,構成知識體系。例如,八下歷史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識體系的建構。從歷時性角度:本單元主要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開始到不斷發展的過程,即決策制定、政策實施、理論指導與藍圖描繪;從共時性角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指導不斷發展與同時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2.材料教學“問題化”
開放性試題的材料選取是跳脫教材文本的新材料,然后圍繞新材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提煉觀點并論證觀點。這與當前福建省中考歷史考試大綱中“閱讀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簡單的問題有正確判斷和認識”與“初步運用史論結合、辯證等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是吻合的。因此,對材料的理解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只有充分理解材料,尋找知識連接點并概念化處理,才能實現觀點的提煉與論證。材料教學“問題化”就是從不同角度設計問題鏈,對材料進行發問,逐步解決問題,最終指向問題的關鍵與核心。例如,材料論述題(2017年·福建省):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年開始,歷經曲折,先后經歷內戰、共和、軍事獨裁、王朝復辟等階段,直至1688年革命結束。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法案,限制國王行政、司法等權力。1701年,議會頒布《王位繼承法》,規范王位繼承問題,規定國王的一切決定須經同意該項決定的大臣簽署后才能生效。18世紀中期,英國基本確立了以法律規范國家權力的近代民主制度——君主立憲制。(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等)。面對材料,可設計以下問題鏈:本段材料可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含義是什么?材料反映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材料圍繞主題表述的歷史概念是什么?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讀,本段材料的主題就突出了:主要描寫英國君主立憲制從17世紀到18世紀的確立過程。
3.問題引領“層次化”
開放性試題最終以問題的形式展現考查要求,所設計的問題呈現逐級提升的變化。因此,拾級而上、循序漸進地進行問題引領,是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評分標準中的“等級要求”才能落到實處。問題引領“層次化”就是通過對材料進行逐層遞進、不同類別的問題設計,意在提高不同認知水平學生學習的信心與興趣,達到引導學生參與的導學目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學生之間探討、交流、展示,碰撞出不同觀點的火花,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參與不同層次問題的理解,從而達到了共同參與的導學目的。例如,材料論述題(2018年·福建省):14世紀~15世紀上半葉,歐洲大部分地區趨于衰落。與此同時,人類文明在歐洲社會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等方面爆發了一場令人驚嘆的文藝復興運動。思想家們通過各種方式揭露了貴族和教會的專橫、殘暴,表達了他們對非教會世俗思想的推崇。一旦人文主義思想進入個人和民族的頭腦,就沒有什么比它更難以控制的了。這一偉大變革,造就了一批頗有建樹的自然科學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推動了航海家們開辟新航路。同時,也對資本主義其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摘編自舍曼《世界文明史》等)。對此進行問題層次設計:第一層次,本段材料反映的歷史史實是什么?第二層次,這一史實的時空要素是什么?第三層次,這一史實的內容特點;第四層次,這一史實的原因與影響又是什么?最后升華,這一史實是什么歷史范疇?又如何評價這一史實?
總之,以材料論述題為形式進行中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的命制與考查,對歷史課堂教學必然產生影響。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將開放式教學運用于歷史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應改變學習方式,積極思考與分析歷史史實,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崔偉民.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摭談[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10).
[2]王志紅.中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季守鳳.淺析開放性歷史試題[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4]王瑞,魏恤民.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命題實踐的回顧與展望[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