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佩媛,柯兒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描繪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宏偉藍圖。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將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和政策支持,現代化農業體系建設將加快。與此同時,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鄉村大學生可以抓住機會,返鄉創業,建設家鄉。在此基礎上,本文首先簡要介紹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和意義,再次分析鄉村發展現狀,最后分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對家鄉的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當代大學生;家鄉發展建設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三農”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要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來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在全面認識和把握中國發展階段性特點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尤為突出,它不僅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而且制約著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實改變農業和農村的落后面貌,拉長“四化同步”中農業這條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二 、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以來,黨中央連續13個中央一號文件,全部以“三農”問題為主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重要場合和重要會議上多次談到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更是無時無刻把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始終以人民情懷來關心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發展。
在黨中央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是在農業發展方式上,轉變長期落后的生產方式,采用先進的技術,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許多高質量、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享譽全球。第二,在農業產業結構上,從單一農作物生產到以農作物為主,多樣化的經濟作物為輔的農產品生產,使農民獲得了多種農業性收入。第三,在農村建設方面,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民的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美麗鄉村建設獲得了新的發展經驗。
但是,在經濟因素和關鍵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當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在全面建設小康的征程上,農民仍然是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響最大的群體。第一,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優勢仍顯不足,存在落后的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和產業運行機制單一等問題;三是農民收入增長動力不足,區域間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第四,農村老齡化、留守兒童和農村空心化問題的解決仍然迫在眉睫;第五,盡管農村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有些不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觀念如何跟上不斷變化的現實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
三、鄉村未來發展趨勢
(一)規模化農業
我國農業生產一直以小農經營為主,生產規模相對較小,效率較低,成本卻很高。未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規模化趨勢也將加強。
中國鄉村之聲特別評論員張子雨說:農業生產轉型升級,需要經營主體,生產方式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更改。農村土地流轉為農業帶來了新的活力。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戶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5.12億畝,比2016年末增長6.9%。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未來,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將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新型農業主體
提出了與傳統的小規模、自給自足和半自給農戶家庭經營相關的新農業經營主體。一般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新農民等。
專家認為,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主體在農業生產發展實踐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深化了不同主體之間的專業分工,有利于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為國家大力扶持的對象和中國農業的中堅力量,未來,新農業經營實體的引領作用必然會增加。
(三)互聯網+農業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著農產品價格“天花板”上限,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
為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互聯網+農業被提上了發展議程。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和銷售方式的轉變,以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未來,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會更加寬泛,互聯網+農業將取得顯著成就。
(四)高科技農業
科技對現代農業的推動力量顯而易見。未來,農業的發展應是高度的自動化和精確化。
全環控植物工廠,自動空氣循環系統、半自動采收系統、農業機器人、農業無人機等都是高科技農業的產物。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將會不斷滲透和融入農業科技領域。
(五)農產品微營銷
近年來,傳統農業企業的成本一直在不斷增加,而電商平臺作為一種新興崛起的力量,雖然營銷實力相對較大,但大一點的平臺收費也是比較高的。而微營銷作為一個幾乎零成本的新平臺,是新人群、時尚人群的聚集地。當然,這些人也是主要的消費群體,這一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手機永遠與我們同在”,被稱為“御屏一代”。手機和電腦是他們最常見的獲取信息和在線互動的方式。因此,在未來,像微博和微信等營銷方法將成為一大趨勢。
(六)農業文旅
這幾年,從國家到地方,鼓勵和支持農業文化旅游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各類補貼不斷增加,政策的風向標已經為農業文旅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用地政策將進一步優惠。例如,鼓勵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安排剩余閑置宅基地和建設用地用于休閑農業。
金融信貸支持進一步擴大。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大棚抵押、林權抵押、農機抵押、水域灘抵押、現金流抵押、涉農直補資金擔保等融資方式,以滿足休閑農業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需求。
補貼資金數額將持續增長。休閑農業補貼資金將繼續增長,且數額巨大。找對部門,找準政策,及時申請,并且能準確描述自己的項目類型,才能擺脫空有補貼卻拿不到的窘境。
順應國家的政策,未來農業文旅必將成為一大發展趨勢。
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對家鄉的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力量強國的客觀需要,也是“農村資源支持城市發展”模式向“城鄉融合發展”轉變的歷史必然。
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符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報告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引導大批具有現代社會意識、具有開闊視野、具有創新能力、具有鄉村情懷的大學生到鄉村去建功立業,鼓勵他們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關愛服務體系、健全鄉村治理體系、促進鄉風文明等方面,發揮青年知識分子的建設性作用,符合新時代國家戰略布局的導向,是我國鄉村邁向現代化的奠基性工作。
引導、鼓勵、支持大學畢業生參與鄉村建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村官”,而是向農村持續輸送各行各業如科技、文化、金融、貿易、旅游、電子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其核心目標是優化鄉村建設隊伍供給側,注重的是高素質鄉村建設隊伍的可持續擴大。現階段,鄉村社會仍然缺乏支持大批大學生參與建設的平臺和資源,不同地區鄉村吸納和消化高層次人才的能力也不同。比較穩妥的方式是,各地根據實際,通過人才需求發布、政策支持、環境營造等,逐步為大學生在鄉村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大力振興鄉村,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繁榮富裕。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期對農民改善生活需求的回應。大學生也是振興的重要力量,應該好好培養,好好利用,讓大學生在自己家鄉創業,促進家鄉經濟GDP提升,傳播新思維,因地制宜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家鄉發展的條件,致富的同時減輕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