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鈞
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著重介紹了和諧社會的涵義和基本特征,尤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針對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論述了構建和諧社會會的根本要求。明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黨要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生;發展
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第一次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之一明確提了出來。此后,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復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將社會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并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秉h的十九大,針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更是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等一系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思想、新要求,這必將對我國社會建設產生巨大的指導意義。
一、和諧社會的涵義
所謂和諧社會泛泛地講,就是一個社會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的運行狀態,就是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做而又融洽相處的社會狀態。和諧社會一直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狀態的描繪。和諧社會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統一與協調發展的社會。建設社會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必將準確的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和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廣義上講就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之前的一種相對完善的、發達的理想社會狀態。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共同追求的社會目標,是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進而必然實現的一種社會狀態,也是到達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狹義上講就是針對某一國家或區域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消除不和諧因素后的相對和諧狀態。狹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明顯的現實針對性、階段性、區域性、層次性、漸進性和積累性。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路徑,根據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任何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戰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尤其是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公平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會主義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是有機統一的。
二、民生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十九大提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諧社會建設要以民生建設為重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鞏固我們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我們黨執政的歷史人物,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以民生建設為重點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認識,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飛躍;這一理論的提出,也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新發展,從強調革命、斗爭到強調建設、發展,再到強調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建設,體現了新的執政理念;構建和諧社會,加強民生建設,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完成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個政黨要長期執政,不僅要有經濟基礎、政治基礎、階級基礎、群眾基礎,還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而且還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動的實際,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地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加強民生建設,是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沒有一個團結協調、穩定有序的和諧社會環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就不可能實現。
民生問題是人類社會進文明發展階段后面臨的最基本的問題,它既關系到人民群眾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又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民生保,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天下安。因此,十九大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只有加強民生建設,才能使人民獲得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社會理想,而改善民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解決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顧的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別是解決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縱觀中外發展史,民不聊生必將產生動亂;重視民生則促進社會發展,保持社會和諧。因此,只有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切實關注全體人民的民生問題,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進而實現社會穩定和諧。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總要求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我們也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變化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解決民生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清醒地認識到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問題,從而進一步增強解決民生為題的責任感、緊迫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面臨的任務很艱巨,需要我們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資源等一系列直接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要以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推動發展。加強民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求我們處理好經濟建設和改善冥神的關系。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發展,才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離開了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目的,發展才能獲得動力與保障,否則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生產力的主體,抓住民生問題的解決,才能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所以,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蔽覀円欢ㄒ冀K立足于發展,把堅持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有機統一起來,實現兩者的良性循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位我們指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首先,構建和諧社會,改善民生,就是要求我們牢記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切實貫徹以人民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黨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其次,要求我們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所產生的現實需要來改善民生。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边@意味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需求日益增長,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生、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加強民生建設,就要正確把握和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解決好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新需求。
總之,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始終堅持發展,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始終堅持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參考文獻:
[1]《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2]《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學習出版社,2017年10月.
[3]《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