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竺
摘 要:隨著高校對科研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科研職能與育人職能卻開始背道而馳,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在高校普遍存在,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指導并促進科研育人,自2015年以來,國家先后提出“五育人”機制、“十大”育人體系,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育人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提出全方位育人體系下高校科研育人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全方位育人體系;科研育人;實現路徑
2015年1月19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三育人的基礎上提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形成“五育人”機制,首次將科研育人寫入高等教育重要文件;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將“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作為基本任務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對高校進行科研育人的同時全方位提升創新型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方位育人體系下科研育人的內涵
全方位育人體系是在整合各方資源的情況下,以愛國主義為首要前提,以求真務實為科學真理,以學術端正為基本底線,以創新發展為不竭動力,以團結協作為輔助工具,以成果轉換為必要目標,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平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同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將育人、育心、育德相結合,持續關注人才培養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的出現,給科研育人的實現路徑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也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二、科研育人的現實困境
(一)資源整合不足
在高校的改革進程中,出現了重科研輕教學、實操能力不足、論文抄襲、學術不端等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資源整合不足,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教書育人為本的初衷,科研成果轉換的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等問題重視程度不夠,資源整合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升
高校的激勵機制和晉升機制導致教師對科研存在功利性的心態,教師群體治學態度出現問題,是根源,勢必傳導給學生的學術態度夾帶負能量,進而影響到整個學校的學術氛圍,目前高校的排名、教師職稱評定等方面,科研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導致高校出現為達到學術目標而追求“學術GDP”的怪現象,帶著功利的心態做學術,導致學術氛圍出現大面積浮躁的現象。
隨著高校的擴招,國家、家庭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我國的學歷水平在逐年上升,但質量卻不容樂觀,學術是在對某個領域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試驗、深度思考后的創新、進步,而當學術成為一項“全民KPI”時,學術成果就會變得經不起檢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論文檢索、查重讓學術界越來越透明化,學術不端的現象隨之無處藏身,過去抱著僥幸心理出現的學術不端事跡將暴露無遺。
(三)育人過程的持續性不足,研究帶有較強功利性
目前科研育人并未發揮育人的長效機制,各階段教育相對獨立,銜接不夠,學生在早期沒有清晰規劃,對于后期的科研積累不夠,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是進入到碩士階段,才開始大量學習相應知識,目的性較強,缺乏自身的主動意識,知識積累的寬度和深度不足,獲得學位后更多的情況是不再繼續參與相關領域的學習和研究,研究的持續性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資源的浪費,為了科研而科研的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普遍存在。
三、科研育人的實現路徑
(一)教育理念的轉變
一方面,在科研育人的過程中,始終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直的品德,在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同時培養科研素質,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始終應當堅持育人為本,科學研究活動應與教書育人相輔相承,達到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環。
(二)完善考核標準,提高教師科研育人的積極主動性
高校改革的進程中,985、211大學的建立,雙一流學科建設,在推進高校建設的同時也對高校科研活動形成了無形的綁架,學校之間的競爭主要依靠科研水平,那么科研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就大打折扣,為加強高校育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師考核體系中適當加入科研育人的權重,在計算工作量以及晉升的過程中,將科研育人作為一項考核依據,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
(三)增強激勵機制的長效性
在科研育人作為考核標準的基礎上,加入長效激勵機制。現階段科研育人功利性和短視性在很大程度形成了對教育資源的浪費,適當借鑒企業的長效激勵機制,擴大教育格局,放寬育人視野,在科研育人的培養過程中注重學校及師生的長遠發展。
(四)加強基礎教育,重視前期培養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前后銜接,以及教育的連貫性,引導階段向前延伸,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三觀,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本科階段注重基礎教育和適當分類培養;研究生階段有針對性地重點培養,且結合校企協作、校外導師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發展方向,了解社會需求,尋找興趣所在,確定研究方向。全方位體系下的科研育人要求關注整個育人過程的內在聯系,重視育人的內生性。
(五)統籌資源,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平臺
全方位體系下的科研育人,是在建設科研平臺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堅持育人為本的原則,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給學生創造更多社會實踐和接觸前沿研究的機會,在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協助、穩扎穩打,勇于創新的治學精神。這就要求高校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整合各方資源,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
高校是一片純潔的凈土,需要師生的共同維護,高校教師更要以身作則,保持不以追求名利為目的的治學態度,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引導作用,充分關心和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幫助和引導學生克服困難,去除浮躁,腳踏實地做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