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企業危機動態管理以降低企業經營危機而產生的管理體系,而系統思維是調整管理辦法,令管理體系更加系統性、全面性的重要方法。基于系統思維的企業危機動態管理體系,將覆蓋企業管理層,有效降低企業危機因素的影響程度。針對此,文章分為三部分對管理辦法進行分析。首先,文章簡述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的基本原則,確認動態管理辦法的研究范圍。其次,對企業危機動態特征進行結構性分析,確認企業危機產生的性狀。最后,基于系統思維對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的方法深入探究。望文中內容,可為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研究者們,提供一些切實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系統思維;企業危機;動態管理
企業管理者思考與決策過程中,需使用系統思維維系整體,從整體到局部進行思考。該思考方式可減少決策中的不安定因素,降低局部對整體的牽制作用。該方法多被應用于企業危機動態管理進程內,負責從全局入手,精準拔出企業管理中的危機內容。本文將以系統思維為主,對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的原則、管理方法進行研究。從提升危機管理動態性、綜合質量的角度思考,文章所選研究方向,具有切實的研究價值。
一、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必須以企業實際情況為出發點
當組織處于社會空間內,組織必須與社會環境產生交流,而社會環境也必定會對組織運行狀態進行作用。而組織當下所處的周邊環境狀態,為企業的外部實際情況。企業內部的運營狀態、運營方法以及發展形式,屬于企業內部實際情況。企業開展危機動態管理時,必須從外至內掃視所有環節,既要發現顯然的震蕩變化,也要挖掘內部存在的隱性因素。隨時關聯、及時挖掘,企業才能有效降低內外部危機因素的影響程度。當企業做到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對危機進行動態管理時,企業可從容應對內部管理,更能對外部社會環境進行作用,影響環境的變化。
(二)必須加入常態管理體系
企業內包含多個部門,每個部門負責不同的工作,工作性質也存在明顯差異。根據差異,企業設定多個管理計劃,通過管理“部分”來實現對“整體”的管控。各個部門的管理體系相似但不相同,體系內管理方法、管理時間也存在差異。企業危機動態管理可歸于各個部門內,但必須從整體角度進行調控,旨在清除每個空間內的危機因素。動態管理的整體性、質量性要求,決定動態管理必須實時開展,且開展便要收獲高質量成果。因此,動態管理必須加入常態管理體系,通過逐層滲透的方式,在各個部門內實現有效監管。只有逐層滲透,才能做到動態、常態、科學化管理。
(三)實現企業全員參與
企業內危機管理小組負責主要的管理工作,但小組的行動模式、活動范圍、監管力度受限,若要取得預期內的危機動態管理成果,企業內所有員工都應加入動態管理工作中。部分企業成員認為,只有領導具有系統思維能力,擁有調控全局的權利。但領導個人的行動力有限,從出現問題到發現問題,危機事件的影響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而當企業內部每個成員都可對危機現象進行動態管理時,許多事件在具有征兆期間,即可被有效控制。來自于企業成員的行動力和細致視角,能夠與管理者具有的系統思維有效配合,構建高效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空間。
(四)定期修正
企業在發展期間,將由不穩定逐漸過渡至穩定狀態。穩定狀態中,企業經營項目持續運行,每個員工的工作任務、工作時間以及工作質量長期固定。企業員工在該狀態下,會認為企業處于“無危機”狀態,進而降低工作過程中的緊張感,不再謹慎、認真的對待工作。這種態度將成為隱性危機的催化劑,令企業再度進入不穩定階段,而導致不穩定的根本因素卻來源于企業內部。從整體角度分析,因企業內部元素導致危機發酵,將令企業成倍輸出管理成本,加重企業經營壓力。
二、企業危機動態特征結構性分析
(一)征兆期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或組織的內部,不存在任何危機因素。危機因素的存在并不是影響企業發展的決定性條件,是否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才是決定性條件。當確認每個企業都存在潛在危機時,企業危機動態特征的起源,應設定在征兆期,即危機因素的線索逐漸顯現,企業員工可在檢查工作正確性、合理性的過程中發現。同時,這些潛在的危機因素,均具有可能會發生的契機。當企業內同時存在多個危機因素時,也存在多個因素同時作用的情況。總之,征兆期是拔除危機因素的重要階段,也是企業員工的作用能力最強階段。一旦危機因素成功度過征兆期而未被發現,那么危機將直接發作,對企業發展造成影響。
(二)發作期
當危機因素發揮作用,對企業運行或經濟活動造成爆發式負面影響,且企業并未對危機進行有效控制的階段,我們稱之為發作期。發作期是危機因素作用程度最為深入的階段,傷害性事件頻發,不間斷對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乃至企業整體形成干預。該階段中,企業基層員工的作用能力較小,除了報告危機影響程度外,無法管控危機形式,或從整體角度進行調控和止損。止損工作多由各個部門的管理者完成,止損成果由管理者個人工作能力決定。
(三)延續期
管理者以及企業領導對危機進行管控后,部分危機因素仍然會持續作用于企業業務,該階段為延續期。延續期內,企業除了要處理被危機影響的工作任務,令工作任務重回正軌外,也需要努力挖掘其他未作用的危機,在輸出維護成本之時,令每一筆輸出的資金量都能夠收獲預期內的成果。當危機發作所帶來的延續性影響消失后,延續期正式結束,而企業危機管理團隊也將進入下一工作階段。
(四)痊愈期
當危機因素的影響已經被解決,企業內危機管理團隊正在處理下一階段的業務還原工作時,說明企業已經進入痊愈期。痊愈期內,即使危機因素存在其他關聯因素,關聯因素的影響也在可控范圍內,企業可以迅速解決危機問題。并且,痊愈期內涉及到的所有問題,都應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思路。企業必須在痊愈期內吸收經驗,縮減下一個危機動態管理周期內的作用程度。
三、基于系統思維的企業危機動態管理研究
(一)內外部現狀調查
企業需要分內外部兩個角度調查危機。內部角度,企業要對當前存在的危機進行調查。例如財務部門、運營部門、行政部門中的行為漏洞、制度漏洞等等。制度漏洞中極易產生危機,尤其當制度已經處于運行狀態時,危機造成的影響也具有動態特征。因此,企業必須以地毯式方法搜尋內部存在的危機。確認危機后,要對危機的基本形式進行判斷,是否是人為因素,或具有不可抗性。外部角度中,高層管理者需要站在宏觀角度看問題,調動系統性思維,查看企業外部是否存在影響因素,并直接對企業運行的危機性進行評估,不應遺漏任何步驟,務必要做到全面具體。
(二)潛在危機尋根
調查后,除了要對危機的產生原因進行定位外,企業也需要開展危機尋根活動。即根據危機的外在形態,根據線索進行深入調查。開展危機尋根工作的理由為,危機可以被規避,也可以被清除,但當企業擁有的信息體系較少時,企業無法避免危機發生。并且,當企業并未調查產生危機的根本原因,那么本次被解決的危機,在未來的運轉過程中仍有一定概率發生。企業應順應危機形式,調查危機的產生原因,進而在危機產生的根源上安插“監控”系統。監控系統也具有動態特征,當根源與其他企業工作產生關聯時,企業應對關聯活動進行監控,直接在根源上避免發生危機。
(三)檢查對應管理體系工作質量
企業各個部門內應設定危機監控體系,在危機發生后,管理團隊除了要完成上述兩個步驟外,也要對各個部門內管理體系的工作質量進行判斷,確認管理工作是否正常運行,以及出現運行漏洞的位置。出現漏洞時,管理團隊要對該部門的工作態度進行批評,并立即修復管理漏洞,調整風險情況,要求各個部門定期將管理情況、管理質量上報。
(四)及時改正并溝通
企業應對出現差錯的環節進行修補,對于已經造成嚴重現象的危機,可在充分調查后進入痊愈期,精密審核應對措施,采用靈活的應對方式。同時,企業應該定期更換各個部門內的危機管理負責人,并對往期負責人的工作成果進行對比,找出之間的差別,再對該差別進行尋根。并提出有效的改進意見, 將意見輸送到企業高層,由高層領導人確認是否具有改正價值。例如,企業采購環節中出現危機,并對企業利益造成直接影響時,應清查采購項目負責人的工作流程。調查后,企業領導者確認行動方向,當問題根源處說明管理者能力存在問題時,應提升管理者綜合能力,降低企業危機產生概率。當說明企業運行結構中存在漏洞,應采購工作流程,將無效流程移除,提升采購工作的安全性。
四、結語
綜上,文章以系統思維作為前提,對基于系統思維的企業危機動態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構建動態管理模式,企業必須將調查、尋根、提升質量、及時改正等環節以動態形式結合。并將企業所有員工作為動力,推動該管理模式進行活動。在市場結構不斷分化,企業面臨升級轉型的背景下,每個企業都應建立動態危機管理模式,有效規避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各項風險,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發展。希望文中所述內容,能夠為各個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員,提供一些可用的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1]解國亮. 構建“雙序列”崗位管理體系 拓展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空間[J]. 石油人力資源,2017(03):41-44.
[2]梁銳. 企業戰略規劃的動態管理與實施程序[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5):4+31.
[3]關成斌. 項目動態管理平臺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6):329.
[4]賴瑩瑩. 企業集團流動性管理模式探討[J]. 交通財會,2017(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