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倞瑋
摘 要:為研究我國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研究現狀,采用文獻調查法與內容分析法,對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得到其主流研究是理論、方法、應用研究,研究熱點是共鏈分析、算法和評價指標,研究趨勢是與信息挖掘、人工智能和數學的結合的結論。
關鍵詞:五年;網絡信息計量學;綜述
一、導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由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組成的“三計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網絡信息計量學在網絡時代應運而生。在國外學者逐漸統一認可“Webometrics”這一新的學術名詞并將其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后不久,徐久領等將其譯作“網絡計量學”引入我國[1]。2000年,邱均平等首次將“Webometrics”譯為“網絡信息計量學”[2]。
邱均平等對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定義如下:“從研究對象、方法、內容和目標等方面來看,網絡信息計量學是采用數學、統計學等各種定量方法,對網上信息的組織、存貯、分布、傳遞、相互引證和開發利用等進行定量描述和統計分析,以便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它主要由網絡技術、網絡管理、信息資源管理與信息計量學等相互結合、交叉滲透而形成的一門交叉邊緣學科,也是信息計量學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領域。”[2]
本文采用文獻調查法和內容分析法,對我國近五年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相關研究進行整理,以期得到其研究現狀,為新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二、理論研究
學者們對網絡信息計量學本身或者說研究本身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趙蓉英、魏明坤發現目前我國網絡信息計量學在Web2.0環境下存在著進行科技評價時有局限性、無法全面衡量研究人員的影響力、對社交網絡無法準確分析等不足之處,在Web2.0基礎上提出Altmetrics指標對網絡信息計量學進行補充和完善[3]。他們通過將網絡信息計量學和 Web 挖掘進行對比,發現兩者都是基于網絡數據的分析,只是前者注重現象與結構研究,而后者注重算法與試驗性研究;前者側重于學術領域的研究,對科研領域的貢獻較大,而后者側重于電子商務領域的研究,以商業利益為導向[4]。張惠玲、曲安京發現國內網絡信息計量學領域的合作網絡密度較小,擁有較短的平均路徑和較高的聚集系數,呈現小世界特性[5]。韓強揭示了我國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的特點:首先,科研機構與研究地域相對分散,研究成果卻較高度集中;其次,研究論文不服從指數分布;最后,研究主題主要關于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研究力量都較為薄弱[6]。
有學者對網絡信息計量學中經典情報學理論是否仍舊成立進行了驗證。楊磊證實了布拉德福定律在網絡環境下的有效性成立[7]。劉勝久等提出在網絡信息計量學中仍然存在Zipf定律的猜想,采用公開詞語集在幾個有代表性的搜索引擎中進行實驗,搜索結果數目近似服從Zipf定律,驗證了猜想[8]。
還有學者將網絡信息計量學與其他多種計量學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這是近年來我國網絡信息計量學的一個趨勢,作為“五計學”等研究的一部分。吳愛芝認為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繼承了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既是文獻計量學體系的豐富,又是獨特的分支學科;認為我國這些文獻計量學受網絡時代深刻影響產生的新學科已經緊隨國際潮流與趨勢,但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同時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計量分析有待加強[9]。趙蓉英等認為“五計學”的并稱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方向,發現我國“五計學”影響力顯著提升、自主創新意識加強、學科交叉特征突出、研究對象更加豐富,由文獻載體向知識單元細粒度分化[10]。趙蓉英和魏明坤通過作者共被引分析與關鍵詞共現分析,發現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更替、國內“五計學”研究熱點的演進[11]。施蓓將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知識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并稱為六計學,描述了它們的發展和演化過程,認為它們將融合形成一套通用的信息計量分析研究范式[12]。
三、方法研究
有學者針對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進行分析。侯保坤研究認為網絡環境下的共現分析研究在國內外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共詞分析和作者同被引分析[13]。丁永剛等依據“頁面總數”、“總入鏈數”、“網絡影響因子”等網絡信息計量學指標,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和網絡影響因子法對國內教育技術核心網站進行測定[14]。
以張洋為核心的學者們豐富了網絡信息計量學所能采用的分析方法。張洋、余妍慧以Twitter平臺上科學文獻的轉發記錄為樣本,從最大利用時限、半衰期、曲線擬合等角度透視學術信息在社交網絡傳播中的老化特征和規律[15]。張洋、葉月通過收集國內外網絡信息計量學領域的文獻合著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建立和研究了國內外科研合著網絡,通過對其網絡密度、平均路徑、聚類系數的研究和對網絡中的連通組群進行集團特征分析,揭示了國內外合著現狀與特點[16]。張洋等針對新型網絡環境,引入網絡數據來結合傳統指標與新型網絡計量指標,構建了一個定性定量結合的純電子期刊評價體系[17]。張洋采用共現分析方法構建基于不同信息源的知識圖譜,包括單源、無權多源聚合、含權多源聚合、限定作者群的多源聚合等,通過比較探討利用多源數據優化知識圖譜的方法,發現基于多源學術信息聚合的知識圖譜能更好地反映知識類別的界限[18]。
四、應用研究
學者們應用網絡信息計量學方法做了各種領域的研究。何娟對電子商務類應屆畢業生招聘信息進行計量分析,明確了目前電子商務專業的主要就業方向和職位類型,并首次提出通過職位類型所占比例、相關課程和相關度來確定專業開設課程的計算方法[19]。賈詩琦利用網絡鏈接分析比較百度知道、知乎、quora三個網絡問答平臺的發展情況[20]。孫寧、陳雅通過剖析我國網絡輿情相關研究文獻關鍵詞和主題詞的聚類和突現情況,發現我國網絡輿情研究中的5大熱點聚類和三個發展階段的前沿主題,探測出研究熱點和前沿主題的知識基礎文獻,明晰了研究發展的動力學機制[21]。曠蕓以旅游網站網絡日志作為研究對象,得出了人均瀏覽次數、獨立IP數和獨立訪客數3個指標對流量的不同影響程度,表明獨立訪客數與人均訪問頁面數顯負相關關系,從而改進網站性能,優化網站結構[22]。
五、發展研究
近年來對網絡信息計量學發展的研究闡述了如今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的熱點。韓牧哲等利用知識凈擴散量和知識擴散相對速度兩種計量指標對探測到的網絡計量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具體方法和應用、共鏈分析、算法與技術研究四個模塊化子網的知識擴散水平進行了測度與分析[23]。他們以我國網絡計量學期刊論文的題錄和引文數據為基礎,應用Gephi分別生成了期刊-學科-時序網絡圖和特征詞聚類-時序網絡圖,前者揭示了圖書情報學類、計算機軟件類、高校學報類以及其他學科類期刊反映的該領域內部知識擴散的宏觀特征,后者顯示了網絡計量學研究的三個主要區域:網絡計量理論與方法、網絡計量實證應用和網絡計量算法與技術,時序分析揭示了其內部知識擴散的微觀特征[24]。張曉樺從文獻發表年份、核心作者和熱點主題聚類情況3個方面,揭示并評價了我國網絡計量學研究的基本態勢[25]。邱均平、呂紅通過繪制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挖掘出對國內網絡計量學研究有較大影響的21篇關鍵文獻,指出國內網絡計量學的深化研究需要加大對計算機網絡科學、網絡挖掘、人工智能和數學中的圖論與拓撲學等學科領域的借鑒和參考[26]。
六、述評
總體來說,我國近五年的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并不多,這一方面是因為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飽和,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的研究轉移到了知識計量學等其他計量學的研究上。理論研究中的對比研究是其研究發展的方向之一,通過將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與其他研究進行對比,可能做出更加標準細致的概念定義,也可能發現改進研究方法的途徑。網絡信息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在以張洋為首的研究者中得到了豐富與改善,網絡信息計量學被廣泛應用在與網絡相關的各種領域的分析之中。理論、方法、應用研究是網絡信息計量學當今的主流研究,共鏈分析、算法和評價指標是其研究熱點,與信息挖掘、人工智能和數學的結合則是其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楊林.網絡信息計量學研究述評[J].情報探索,2013,(04):51-53.
[2]邱均平.信息計量學(一)第一講信息計量學的興起和發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01):75-80.
[3]趙蓉英,魏明坤.我國網絡計量學發展分析——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2):46-50+38.
[4]趙蓉英,魏明坤.網絡計量學與Web挖掘對比研究[J].情報雜志,2016,35(3):131-136.
[5]張惠玲,曲安京.我國網絡信息計量學領域合著網絡研究[J].現代情報,2014,34(8):119-122.
[6]韓強.我國網絡計量學科技研究的定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8):43-47.
[7]楊磊.網絡環境下布拉德福定律的有效性研究[J].圖書情報導刊,2015,25(24):115-118.
[8]劉勝久,李天瑞,珠杰.Zipf定律與網絡信息計量學[J].中文信息學報,2015,29(4):89-94.
[9]吳愛芝.信息技術進步與文獻計量學發展[J].現代情報,2016,36(02):32-37.
[10]趙蓉英,張心源,張揚,魏明坤,余慧妍.我國“五計學”演化過程及其進展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13):127-138.
[11]趙蓉英,魏明坤.“五計學”在我國的發展演進分析[J].現代情報,2017,37(06):155-159+167.
[12]施蓓.論信息計量研究范式的發展[J].情報探索,2016(12):1-6.
[13]侯保坤.基于網絡信息計量學的共現分析研究進展[J].情報探索,2016(1):25-31.
[14]丁永剛,金夢甜,桑秋俠,etal.國內教育技術學核心網站測定實證研究——基于網絡信息計量學指標[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9):19-23.
[15]張洋,余妍慧.Twitter中的學術信息老化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9,(01):1-5.
[16]張洋,葉月.網絡信息計量學領域國內外合著網絡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10):23-29.
[17]張洋,何祎雯,倫惠蓮.基于網絡信息計量的純電子期刊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6(02):9-21.
[18]張洋.基于多源網絡學術信息聚合的知識圖譜構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2):84-94.
[19]何娟.網絡信息計量學在專業課程改革中的應用——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5(9):75-80.
[20]賈詩琦.以關鍵詞“知乎”為例探究文獻計量規律在網絡搜索指數中的實用性[J].港澳經濟,2015(35):43-43.
[21]孫寧,陳雅.基于信息計量學的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14(5):136-142.
[22]曠蕓.基于Web日志的旅游網站流量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情報,2013,33(5):126-130.
[23]韓牧哲,李秀霞,張藝蔓.基于模塊化引文網絡的網絡計量學知識擴散水平測度[J].情報雜志,2015(7):189-194.
[24]韓牧哲,李秀霞,張藝蔓.我國網絡計量學研究的知識擴散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研究,2016(04):84-90.
[25]張曉樺.基于知識圖譜分析的我國網絡計量學發展研究[J].情報探索,2015(11):22-26.
[26]邱均平,呂紅.基于CSSCI的我國網絡計量學研究進展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2014(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