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亮 沈靜 農俊菲 袁紅霞
摘要:瀉劑結腸是一種重度慢性便秘,患者需長期用瀉劑維持排便,不能停藥或藥物治療無效,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袁紅霞教授認為本病雖然表現為大便不通,但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治療上應用通補兼施及內外合治的方法,取得了較好臨床療效。
關鍵詞:瀉劑結腸;通補兼施;內外合治;臨床驗案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11-02
瀉劑結腸是指長期應用瀉劑,損害結腸神經系統,導致腸道動力障礙,對瀉劑反應性下降,對瀉劑產生依賴性的一種狀況,是慢傳輸型便秘的一種類型,臨床癥狀主要是糞便干硬及糞便的排出困難,依靠刺激性瀉劑維持排便。有調查提示我國有慢性便秘的人數眾多,但其就診率僅為10.6%,45.7%患者在服用非處方藥瀉劑,在我國濫用瀉劑的現象相當普遍[1]。瀉劑結腸不僅常伴發結腸黑變病而與大腸癌的發病率密切相關,而且常伴隨有精神心理異常、睡眠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
袁紅霞老師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為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脾胃病專家,長期從事瀉劑結腸的診治工作,積累了豐富可靠的治療經驗,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總結如下。
1 辨證屬于虛秘,以氣陰兩虛為主,兼夾腸腑燥結
袁師在診治便秘患者時,首分虛實。瀉劑結腸雖然表現為大便干結,但患者長期大量應用含有大黃、番瀉葉、蘆薈等成分的刺激性瀉劑維持排便,此皆苦寒峻下藥物,久則伐人根本,病性屬虛。患者維持排便需瀉劑愈多,本虛愈重。《景岳全書·秘結》云:“大吐大瀉之后,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瀉下藥物耗脾胃之氣,中焦樞機升降失司,大腸傳送無力;瀉下藥物傷大腸陰血陰津,血虛津枯腸道失潤,無水行舟,糟粕燥結,表現為大便干結,甚如羊屎,艱澀難出,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常伴有腹滿脹痛,納差嘔惡,頭暈耳鳴,心悸少眠。總屬氣陰兩虛為本,大腸燥結為標。
2 治療上分清標本,通補兼施
臨床上治療便秘的大法無外乎分為通和補兩類。通法是便秘的正治法,針對腸腑不降的病機,通降燥結;補法是便秘的從治法,氣充能行,陰足能潤,塞因塞用。《素問·標本病傳論》“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瀉劑結腸初診病人常以大便次數減少就診,數日不行,袁師臨床上常以大便頻次來區分病情階段,臨床上出現大便三日以上不通者,病情以祛除大腸燥結為急,此時急則治標,治療上以通為主,通重補輕,此時如果治療上一味補益,反助燥結;服藥治療待大便恢復至三日內一行時,中病則止,緩則圖本,益氣滋陰為主,通輕補重,影響氣陰恢復,攻伐根本。通與補是對立的統一,治療當通補兼施,若不通則不能去其結,不補則無以救其虛,本充則不易復發,而且應分清標本,權衡輕重,進行通與補的消長變化。
3 采用內外合治,協同取效
袁師臨床治療瀉劑結腸,善于在中藥內服基礎上,合用中醫外治療法,療效顯著。常用的外治法有①耳尖放血,清泄大腸實熱;②耳穴壓豆,取穴大腸、直腸、交感、三焦、肺、脾、胃,疏通經絡、調達臟腑,理氣通便;③藥物貼敷神闕穴:大黃粉3 g,丁香粉1 g,用凡士林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膠布固定。大黃、丁香配伍苦降泄辛行散,通過神闕穴不僅直達病所,調整陰陽氣血,而且避免大黃長期口服依賴性。
驗案舉隅:張某,女,44歲,2016年9月3日初診。大便次數減少半年,加重5天,半年前飲食不潔嚴重腹瀉后繼發出現大便次數減少,3日1行,大便干硬甚至如羊糞狀,排出困難,自行服用復方蘆薈膠囊,每日2粒,大便1~2日1行,不成形,但停藥后癥狀復舊,遂長期口服復方蘆薈膠囊維持排便,曾在當地行腸鏡檢查示結腸黏膜間斷棕褐色色素沉著。5天前飲酒后出現大便不解,復方蘆薈膠囊加量到5粒口服仍不解。刻診:大便5日未行,腹脹,矢氣臭穢,納差口苦,情緒抑郁,小便短赤,舌淡紅苔薄黃燥。給予:(1)耳尖放血;(2)大黃、丁香粉神闕穴穴位貼敷;(3)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加減:桃仁15 g,大黃10 g(后下),芒硝6 g(溶入),柴胡15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白芍15 g,炒枳實15 g,甘草10 g,麻子仁30 g,3劑,每劑水煎500 mL,分3次飯前溫服,日1劑。二診,患者服藥以后,大便已解,便質變軟,仍有排出費力,伴汗出,便后乏力,每日1行,腹脹明顯減輕,口干少津,頭暈耳鳴,時伴心悸,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黃,脈細。給予:(1)耳穴壓豆(大腸、直腸、交感、三焦、肺、脾、胃);(2)大黃、丁香粉神闕穴穴位貼敷;(3)潤腸丸、增液湯、小柴胡湯和枳術湯加減:麻子仁30 g,桃仁15 g,當歸15 g,羌活10 g,玄參30 g,生地20 g,麥冬20 g,柴胡15 g,黃芩10 g,黨參15 g,法半夏10 g,白術40 g,炒枳實10 g,炙甘草10 g,7劑,每劑水煎500 mL,分3次飯后溫服,日1劑。三診,大便1~2日1次,排出困難較前緩解,仍有口干少津,頭暈耳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二診中藥原方麥冬加量至50 g,白術加量至60 g,3劑做成水丸藥,每次5 g,日2次,續服3個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按:患者半年前嚴重腹瀉,傷氣耗陰,氣虛不行,陰虛失潤,大便次數減少及大便干結;后患者長期口服瀉劑圖一時之快,腸腑一時得通,但苦寒藥性傷及腸腑根本,氣陰日漸耗竭。初診飲酒,腸腑釀熱,熱結氣滯,大便不行、腹脹、矢氣臭穢均為腸腑熱結氣滯之癥,權衡病情,此時補益助邪更熾,直需瀉標實為治,耳尖放血瀉熱。口服方中桃仁、大黃后下、芒硝合用攻下熱結,黃芩、白芍清熱除煩;柴胡、半夏、枳實行氣通腑;麻子仁潤下;諸藥合用直折標邪,配合大黃、丁香貼神闕穴加強通腑之效,使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熱結隨大便排出體外。二診:排便費力,汗出乏力,口干耳鳴心慌,舌淡紅,苔薄黃,脈細,為熱結漸去,腸腑氣陰虧虛凸顯,此時應以補為主,重補輕通,黨參、白術、炙甘草、法半夏健脾益氣,當歸、玄參、生地、麥冬滋陰補液,麻子仁、桃仁潤腸通便,柴胡、黃芩、枳實輕清緩行,使補而不壅;配合耳穴壓豆、大黃、丁香穴位貼敷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理氣通便。三診:腸腑氣陰兩虛有所緩解,繼續加強補益之力。袁師治療瀉劑結腸,常重用麥冬、生白術,《本草正義》:“麥冬專補胃陰,滋津液,凡陰液漸枯,肺胃液耗,皆為必用之品”;白術不僅健中益氣,袁師認為重用還可溫胃生津液。諸藥合用契合病機,增液行舟。丸藥緩調3月,待本充后大便自可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郭曉峰,柯美云,潘國宗,等.北京地區成人慢性便秘整群、分層、隨機流行病學調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2,22(10):637-638.
[2]肖開春,童榮生.Cajal間質細胞與胃腸動力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3,24(5):47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