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蕾 吳天成 盧嘉琦 吳洋
摘要:目的 觀察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寒濕痹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將72例類風濕關節炎風寒濕痹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治療組予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及甲氨蝶呤10mg/周治療,對照組予甲氨蝶呤10mg/周治療。觀察2組患者的癥狀、體征、治療前后的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的變化。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癥狀、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寒濕痹型臨床安全有效,值得臨床運用推廣。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26-03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它具有全身性、進展性的特點。臨床主要累及全身多關節,呈現對稱性、交替性疼痛。若未能盡早治療,易出現關節畸形而致殘,病變后期則易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出現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本科室采用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寒濕痹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云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科就診的72例RA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其中治療組女29例,男7例,年齡24~64歲,平均54.4歲,病程0.5~6 a,平均3年。對照組女28 例,男8例,年齡26~63歲,平均55.4歲,病程0.5~5.5 a,平均2.8 a。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9年ACR會議提出的類風濕關節炎的最新診斷標準。
按下列標準評分6分或以上,可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見表1。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風寒濕痹證。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診斷標準,DAS28評分≤3.2。(2)符合中醫診斷標準,辨證為風寒濕痹證。(3)年齡在18~65歲之間。(4)患者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除甲氨喋呤外的其他慢作用藥物治療的患者。(2)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3)近期有生育要求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4)對甲氨蝶呤過敏者。(5)精神病患者。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口服甲氨蝶呤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批號:H31020644)10 mg/次,1次/周。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加減(藥物組成: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陳皮、法半夏、茯苓、白芍、羌活、獨活、烏梢蛇、甘草、生姜等)每日1劑,開水沖服,2次/日。對照組給予口服甲氨蝶呤片10 mg/次,1次/周。2組均進行功能鍛煉及生活指導,均治療12周。
1.6 觀察指標 安全性指標:血常規、肝功、腎功;療效性指標: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的DAS28評分、血沉、C-反應蛋白。
1.7 診斷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疾病療效判定標準。顯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75%,ESR及CRP正常或明顯改善或接近正常;進步: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50%,但<75%,ESR及CRP有改善;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但<50%,ESR及CRP有改善或無改善;無效:主要癥狀、體征整體改善率<30%,ESR及CRP無改善。
1.7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值<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因嚴重胃腸道反應脫落1例患者,治療組共計36例,對照組共計35例。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2.3 2組安全性比較 見表3。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評分比較 見表4。
3 討論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持續性、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變是對關節滑膜的侵襲。目前尚無治愈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西醫慢性抗風濕藥運用較為廣泛,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但肝腎功能損傷、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情況也伴隨而生,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雖能快速地緩解關節疼痛,但毒副作用較大,生物制劑雖療效好,但費用高昂,停藥后易復發,患者難以長期運用。另外其引起的過敏反應、增加感染、結核、腫瘤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因此在中醫中藥中尋找一種物美價廉,安全有效的藥物是很有必要的。
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與風、寒、濕邪關系密切,屬于中醫“痹證”的范疇。其病機概括為正氣虛損,外邪侵襲,痰瘀阻滯。吳生元教授[1]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最基本最多見證型為風寒濕痹型,吳生元教授認為素體氣血虛弱或勞逸不當,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痹阻經絡關節,不通則痛,發為痹證。方選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加減,方中黃芪益氣固表,防風解表祛風,祛濕止痛,是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神農本草經》言:“主大風頭眩通,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2]。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神農本草經》言:“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桂枝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本草經疏》言:“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疼痛。”《本草求真》言桂枝為解肌第一要藥。陳皮、法半夏二者合用,善治寒痰、濕痰,與茯苓一起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功,尚可健脾祛濕。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方中甘草酸甘斂陰,善治筋爪屈伸不能,攣急等。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止痛,羌活善治上半身痹痛,《珍珠囊》言:“太陽經頭痛,去諸骨節疼痛。”獨活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善治腰、膝、腿、足等下肢痹痛,《本草正》言:“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痹痛,濕癢拘攣。”若上肢痹痛重者加丹參、粉葛。下肢痹痛重者,加淫羊藿、杜仲、懷牛膝。海風藤、海桐皮二者均歸肝經,以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烏梢蛇、伸筋草祛風止痙,舒筋活絡,善祛風濕頑痹,《本草拾遺》言:“主人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大棗、甘草、生姜調和營衛,補血健脾。諸藥合用,全方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指標較對照組明顯好轉,未見明顯毒副反應。表明了在使用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風寒濕痹型時加用玉屏風桂枝二陳顆粒劑效果優于單獨運用甲氨蝶呤,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效藥物,在治療中能減少甲氨蝶呤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吳生元.中醫痹病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196.
[2]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