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慧 鄭學軍 李曉亮
摘要: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上鄭師針對老年人腎陰陽兩虛的生理特點,從滋陰養血潤燥入手,佐以溫補腎陽,對腎虧血虛風燥型老年皮膚瘙癢癥的診治取得明顯的療效。
關鍵詞:老年性皮膚瘙癢;陽中求陰;腎虧血虛風燥
中圖分類號:R75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13-02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是指無原發皮損,而以皮膚瘙癢為主要表現。本病以瘙癢為特點,多發于老年人,冬季較為嚴重,最初瘙癢僅局限于一處,進而逐漸擴展至身體大部分甚或全身,瘙癢時發時止,夜間為甚,難以制止,上覆細薄鱗屑,如糠秕樣,并常因反復瘙癢而連續強烈搔抓,以致皮膚抓痕累累甚至血痂、滲水、皮膚頑厚等,后期可留有色素沉著。病程常遷延數月甚至數年,瘙癢每因勞累而加劇,加之過度燙洗,易泛發全身皮膚瘙癢[1]。西醫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雖然抗組胺藥有一定的止癢作用,但仍不能改善皮膚干燥的癥狀,療效也不能持久,容易復發。
導師鄭學軍是山西省名中醫,曾跟隨北京名中老醫趙炳南的大弟子王玉章和名老中醫朱仁康等老中醫學習皮膚病,在運用二仙湯加減(當歸、丹參、雞血藤、熟地、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等)治療該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治愈率,極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筆者有幸在研究生期間跟隨鄭老師學習,現將鄭師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1 養血活血,祛風止癢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雖然為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以內因為主,病機以精血虛損,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最為多見。多因患者素體營血不足,以致血虛生風化燥,或者多因肌熱當風,風邪從腠理而入,郁而化熱傷陰,導致肌膚失養,或者過食辛辣油膩,脾胃蘊熱,化燥傷陰所致。《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老年人陰血日漸虧虛,肌膚失于濡養;血虛則風從內生,風盛則燥,肌膚不榮,故皮膚頑厚而上覆有糠狀鱗屑;搔抓不已,甚則遍布血痂、抓痕;勞則耗氣,氣血益虛,故瘙癢加重;血虛不養,則面色晄白、精神倦怠、心悸失眠。“風為百病之長,風氣善行數變”,清《外科大成·諸癢》“風盛則癢”,故風邪與皮膚瘙癢最為密切,老年人氣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而入,內外相合導致皮膚瘙癢。方中當歸、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潤膚止癢,熟地補血養陰,填精益髓,使“血行風自滅”,達到驅邪外出的功效。白鮮皮、炒蒺藜、地膚子驅風止癢,可以祛除衛表之邪。此外,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脾胃蘊熱加、薏苡仁燥濕健脾;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瘙癢甚者加煅龍骨、煅牡蠣鎮靜安神,息風止癢。皮損頑厚者加三棱、莪術等活血軟堅之品。
2 滋陰補腎,陽中求陰
鄭師認為老年人形神漸衰,生理功能減退,陰陽俱虛,陽虛不能溫煦肌肉皮膚,患者多兼有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遺尿,腰以下浮腫為甚,陽痿遺精等腎陽虧虛之象,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為溫補腎陽之峻品,善通達肌膚,當歸、丹參、熟地、雞血藤養血活血滋補腎陰。一方面正如明張介賓在《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略》中所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而升華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升而泉涌不竭。”此語在補益陰陽方面一直為后世醫者所重視并且指導臨床實踐,本方中陰陽并補,陰陽互生,這樣才能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只有臟腑之氣充盈,才能化水谷之氣為精血,并推動其輸布于四肢百骸而濡養肌膚;另一方面老年人多為陽虛之體,衛外失固,腠理不密,風寒之邪易乘虛而入,《靈樞·營衛生會》提出:“衛氣出于下焦”,后人在結合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衛氣根于腎”學說。衛氣屬陽,陽生于精,精藏于腎,因此衛氣與腎陽有著密切的關系。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補腎陽,可以使腎氣盛,陽氣旺而肌肉堅,腠理密,皮毛固,衛外功能增強,從而使老年人冬季瘙癢癥狀明顯改善。
3 衷中參西,防治并重
現代醫學多認為是由于老年人皮膚萎縮,逐漸變薄,雌激素分泌過少、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減退,從而使皮膚缺乏皮脂和汗液的滋養,導致皮膚干燥、缺少彈性,使得感覺神經末梢容易敏感,一旦外界刺激就會引起瘙癢。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等溫補腎陽類中藥能夠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并有雙向生理調節作用,能夠起到雄激素樣作用,從而促進皮膚腺體分泌,提高皮膚生理生化功能及抗衰老的作用[2]。
此外,調養和護理也是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一個重要內容,如:①經常外涂護膚潤燥劑。②冬季不要勤浴,避接觸堿性強的肥皂。③老年人要清淡飲食,忌辛辣及魚蝦海鮮等發物。④保持精神愉快和足夠的睡眠,并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等[3]。
4 典型病例
戚某某,女,70歲,2016年11月3日初診。患者近三年來經常感周身瘙癢,秋冬季加重。內服各種脫敏藥、維生素類藥,并外用激素類藥膏,效果不佳。近2個月來瘙癢日漸加重,影響睡眠,煩躁不寧,大便干燥。查體:全身皮膚干燥,無滲液,有明顯的抓痕結痂,部分皮膚輕度肥厚,呈苔蘚樣變。舌質淡紅,苔白,脈沉細。辨證:腎虧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治則:溫陽補腎,養血潤膚,祛風止癢。方藥:當歸15 g,丹參30 g,雞血藤30 g,熟地12 g,仙茅12 g,仙靈脾15 g,巴戟天12 g,白鮮皮12 g,炒蒺藜12 g,地膚子15 g,煅龍骨30 g,甘草10 g,火麻仁10 g,7劑。二診時癢感減輕,抓痕減少,大便已調。睡眠仍差。于原方中去火麻仁,加酸棗仁12 g,遠志10 g。連服10劑后,周身抓痕已消失,僅有陣發性輕癢,皮膚較干燥,再依前法服藥半月而愈。
5 體會
老年性皮膚瘙癢癥,屬于中醫學“風瘙癢”的范疇。隋《諸病源候論》首載“風瘙癢”的病名;清《外科證治全書》對本病給出了明確的定義:“遍身瘙癢,并無疥瘡,搔之不止。”這與當今對本病的描述較為相似[4]。血虛風燥證多見于青壯年,但年邁體弱或者婦女患此癥,則病情可能更加明顯,病程長且容易反復發作,往常治療中多采用養血消風、潤燥止癢之法,鄭師針對老年人腎陰陽虧虛的生理特點,在大量滋陰養血潤燥之品中酌加溫補腎陽之品,動靜結合,達到“陰陽相濟之妙用”。本方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從長期效果來看復發率低,病情改善比較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10:1287.
[2]趙龍.劉耀輝.二仙湯加熟地、防風配方顆粒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85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7):58-59.
[3]潘麗麗.梁煥燕.何潔媛.老年性皮膚瘙癢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21):106-108.
[4]朱仁康.中醫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66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