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段登海 周再華 王婧 譚文杰 陳琰東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結合抗組胺藥物治療蕁麻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從2016年3月—2017年5月本院門診及住院部皮膚科、針灸科單純性蕁麻疹患者48例,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將其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24例,對照組24例。治療組24例給予針刺結合抗組胺藥物治療。對照組24例給予口服抗組胺藥物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7.50%,對照組總有效率58.33%,兩者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結合抗組胺藥物治療蕁麻疹療效滿意,可以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針刺;抗組胺;蕁麻疹
中圖分類號:R758.2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4-0060-02
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祖國醫學稱其為“癮疹”、“風團”,其特點是突發形狀各異的白色或淡紅色風團塊,其形狀、大小不等、質地堅硬,邊界清楚,有的融合成片狀,有的孤立存在,一日可發作數次,此消彼長,皮膚瘙癢難耐,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本病可發生于任何人群、任何部位、任何季節。本病的致病因素、病機、發病的機制等復雜多變,所以對本病的診療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筆者采用針刺結合抗組胺藥物治療蕁麻疹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從2016年3月—2017年5月本院門診及住院部皮膚科、針灸科單純性蕁麻疹患者48例,采用隨機分配原則將其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24例,對照組24例。在治療組24例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在18-65歲,平均年齡為(41.2±5.6)歲,病程6個月-7 a,平均病程為(3.6±2.0)a;對照組24例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為(40.0±5.8)歲,病程5個月-8 a,平均病程為(3.2±2.2)a。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口服,日2次;14天為1療程,1療程后進行臨床療效比較。
1.2.2?治療組?在給予同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針刺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取30號1寸毫針,常規消毒,選取雙側(血海、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陰交),取膈俞、風門、風府、肺俞。然后直刺或斜刺,其中注意風府、風門的操作,提插、捻轉得氣后,風府、曲池、風門、肺俞、合谷用瀉法;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血海、膈俞平補平瀉。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膈俞不留針)。14天為1療程,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比較。
注:2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禁食魚蝦葷腥、海鮮、豆腐、酒、辛辣等發物。
1.3?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治愈:瘙癢完全消失,風團塊完全消失,1年內不復發;顯效:瘙癢基本消失,風團塊基本消失,復發次數減少,間隔期延長;有效:瘙癢明顯改善,風團塊明顯減少,偶有復發;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復發趨勢無減少。
1.8?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中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有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87.50%;對照組總有效率58.33%;經秩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蕁麻疹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充血水腫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以出現瘙癢性風團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皮膚病。該病病因、病機復雜多變,如醫治不及時,轉為慢性蕁麻疹,遷延難愈,反復無常,給患者帶來無盡的煩惱,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西醫在該病的治療中主要采取激素和抗組胺藥物治療,但長期應用激素會導致諸多副作用,如假性肥胖、股骨頭壞死等疾病,長期應用抗組胺藥物對肝腎功能有著嚴重的影響。激素和抗組胺藥物只能短暫緩解其癥狀。長期使用該類藥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長期服用遭到患者的質疑。所以在治療上注重中西結合揚長避短,對于該病針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其有豐富的中醫理論基礎。中醫學在該類疾病的治療中有自身的優勢,在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并被循證醫學證實有確切的療效[2-4]。蕁麻疹在中[FQ(22*2。175mm,X,DY-W]醫學中屬于“癮疹”、“風團塊”等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病位在肌膚腠理,與感受風邪和臟腑氣血的盛衰有著密切的聯系。腠理不固,風寒、風熱外襲,客于肌表,導致營衛氣血失調而發病,或者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過食魚蝦葷腥,導致胃腸積熱。復感風邪,內外不得舒達,郁于肌膚皮肉之間而發病,治風成為治療該病的關鍵。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令人捉摸不透,故出現風團塊在全身游走不定,所以治療上以益氣養血祛風止癢為總原則。本病關鍵在治風,治風的關鍵在治血,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治療本病所選的針刺穴,風門、風府、曲池疏風祛邪;選用血海、膈俞養血活血,治血祛風通絡之效;在該病的治療中重視在陽明經上選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手陽明大腸經穴合谷及曲池,二者結合具有祛風通絡,調攝營衛的作用,足三里、胃俞,健運脾胃,使氣血生化有源,以補助后天。遵行該病的治療原則,在治療該病時應考慮在肺經上選穴,肺津可以潤養皮毛,如果肺津枯發,則會出現皮膚失于潤養,出現皮膚干枯,引發各類皮膚疾患。小腸、大腸在人體中起著吸收、傳導糟粕的作用,人體中的糟粕不能及時傳導,出現便秘等疾病,導致有害的物質過度吸收,發于肌膚腠理出現皮膚病變。比如所強調的燒傷、重大的創傷之后出現的內源性感染,就是腸內的有害物質無法及時排除體外,最終威脅到生命。所以在治療該病時患者出現排便不暢時要引起注意,選用針刺支溝等穴位潤腸通便。該病的治療是多方面的,治病在于扶正祛邪,扶助正氣沿著正確的道路運行,其余的靠各方面的協同輔助。這就是所說的“病三分治療、七分靠養”。該病的養也是尤為重要,積極調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綜合調攝。多吃蔬菜水果、性情舒暢、盡量少吃魚蝦葷腥。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
總之該病的治療是多方面的,在常規口服抗組胺藥物的治療的基礎上加入針刺,可以減少對抗組胺藥物的服用,減少副作用,同時加強療效、降低成本,方便快捷,針藥共用療效顯著,可以在基層醫院開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8-61.
[2]陳金鵬,周敏,劉興靜,等.中藥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研究的系統評價[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46(9):57-60.
[3]黎波,石磊,杜元灝,等.針灸治療慢性蕁麻疹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系統評價[J].中醫雜志,2009,50(5):432-436.
[4]錢海良,熊俊,陳日新,等.基于現代文獻的灸法治療蕁麻疹的臨床證據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319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