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平 邰東旭

摘要:目的 探討研究經脈配穴相對局部取穴對關節周圍炎的治療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共60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隨機分為經脈配穴組和局部取穴組,其中對經脈配穴組進行經脈配穴進行治療,對局部取穴組進行局部取穴治療,對2組的治療效果、VAS疼痛評分以及ASES肩部功能評分并進行比較。結果 在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及肩關節功能評分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經脈配穴組的疼痛評分、肩關節功能評分均優于局部取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脈配穴相對于局部取穴對于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可以更好的減少患者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肩關節周圍炎;針灸;肩關節功能評分;VAS評分
中圖分類號:R255.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61-02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一種以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筋傷,其病名較多,中醫根據其發病原因和發病年齡等特點稱其為“漏肩風”、“五十肩”、肩凝癥等;中醫認為肩關節周圍炎病屬于“痹癥”的一種類型[1],其內因多為老年氣血虧虛、勞倦內傷以及肝腎不足等因素有關,外因主要為風寒濕邪,慢性勞損等;現代醫學認為其病理表現主要是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關節囊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又稱“粘連性關節囊炎”。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多為慢性發病。目前在臨床上,多數患者因肩關節周圍的疼痛和運動障礙而就醫為主[2],中醫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手段較多,針灸治療療效顯著,但臨床中發現,根據患者疼痛部位不同進行辨證,采取經脈配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優于局部配穴,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4.59±5.28)歲,病程3周-4 a,平均病程(1.08±0.84)a。隨機分為經脈配穴組和局部取穴組,經脈配穴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53.25±5.44)歲,病程4周-4 a,平均病程(1.20±1.13)a;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局部取穴組 取肩貞、肩髃、肩前、肩髎、宗門等穴與阿是穴等肩部穴位,囑患者取坐位,暴露肩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選擇適當規格毫針刺入,行針,作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20min。每日針灸一次,以1周為1療程,共進行2療程治療。
1.2.2 經脈配穴組 主穴取肩貞、肩髃、肩髎與阿是穴,并根據患者疼痛部位、活動受限進行經脈辨證,進行取穴:患者以肩前區疼痛為主,后伸疼痛加劇,為手陽明經證,取合谷、手三里、臂臑;患者以肩外側疼痛為主,外展疼痛加劇,為手少陽經證,取外關、陽池、中渚;患者以肩后側疼痛為主,內收疼痛加劇,為手太陽經證,取后溪、養老、支正;患者以肩前近腋部疼痛為主,壓痛明顯,為手太陰經證,取列缺、尺澤、孔最。選取適當體位,常規消毒后選擇適當規格毫針刺入,行針,作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針灸1次,以1周為1療程,共進行2療程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1.3.1 療效評價標準[3] 臨床治愈:患者肩部無疼痛感,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完全;好轉:減輕患者肩部疼痛感,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未愈:患者肩關節疼痛感和功能無明顯改善。
1.3.1 采用VAS疼痛評分標準進行疼痛評估。VAS評分將肩部疼痛分為1-10分,分數越高說明肩部疼痛越明顯。
1.3.2 采用美國肩與肘協會評分系統(ASES),是1993年美國肩肘協會研究通過的肩關節功能評價標準[4]。ASES評分將滿分設定為100分,包括疼痛和生活功能兩部分各50%,分數越高代表肩關節功能恢復越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經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疼痛評分及肩關節評分采用(x±s)表示,各指標比較使用t檢驗,P<0.05為相同指標差異統計學意義標準。
2 結果
見表1-3。
3 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的確切病機未明,但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年過五旬,肝腎漸衰,氣血虛虧、筋肉失于濡養、局部組織退變,常常是本病的發病基礎,加之肩部外傷勞損,外感風寒濕邪或因傷長期制動,導致肩部筋脈不通,氣血凝滯,肌肉痙攣,是誘發本病的常見因素。外傷勞損為其外因氣血虛弱,血不榮筋為其內因。西醫學多認為與自身免疫異常有關.因50歲左右性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神經、內分泌及免疫功能失調,致使肩袖及肱二頭長頭肌腱磨損部位出現自身免疫反應,并逐漸導致彌漫性關節囊炎。肩關節周圍炎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肩關節囊的攣縮或關節外肌腱、韌帶的粘連,關節囊明顯增厚,滑膜充血水腫,關節腔容量的減小,致使肩關節活動發生障礙?;颊呒缰芙M織的病理學檢查,顯示肱骨頭周圍的關節囊增厚、攣縮;組織學觀察為炎癥細胞浸潤和纖維化,肩周所有組織都有輕度炎性改變,包括肌腱的滑動面。
在1979年WHO認定的43種針灸適宜病種及1996年11月意大利米蘭會議提出的64中針灸適宜病種中,肩關節周圍炎皆列入其中[5],由此可見針灸治療對于肩關節周圍炎是具有優勢的。肩關節周圍炎病位在肩部筋肉,與手三陽經、太陰經關系密切,而選穴、配穴是臨證遵循的基本法則,傳統的局部取穴是在病變局部或臨近的范圍內選取穴位。這是根據共有的近治作用特點而選穴,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規律的體現,《素問·調經論》中也做出了“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的論述。然而在病變部位所屬和經絡上,距病位較遠的部位取穴,這是根據經穴具有的遠治作用特點而取穴,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規律的體現,是經絡辨證在處方中運用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鹅`樞·終始》中有“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的記載。根據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根據患者病情病位的不同進行辨證經脈配穴是具有臨床意義的。筆者選擇的60例肩關節周圍炎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結果表明進行經脈配穴組的患者的治愈率、疼痛評分、肩關節評分均優于局部取穴組,統計學結果P<0.05。
綜上所述,運用經脈配穴治療肩關節周圍炎,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進而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權可,靳鵬超,權海霞,等.溫針灸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隨機對照臨床研究文獻Meta分析[J].河南中醫,2014,34(11):2277-2279.
[2]陳平.針灸推拿治療肩周炎55例療效分析[J].四川中醫,2014,32(8):155-156.
[3]周波.針灸推拿綜合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3):103-105.
[4]王偉,畢大衛.肩關節功能評分的研究現狀[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5):323-327.
[5]高丹,韓正,楊芳.針灸治療肩周炎機理討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