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麗 羅艷秋 徐士奎
摘要:彝族醫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在闡述活態傳承的內涵、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必然性基礎上,分析當前云南省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現狀,指出傳承中的不足,從建立完善彝族醫藥科研創新激勵機制、健全彝族醫藥傳承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彝族醫藥人才評價晉升機制、建設基于民眾的文化自覺自信宣傳保護機制、早日實現彝族醫藥現代教育體系五個方面展開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機制創新研究。
關鍵詞:彝族醫藥;活態傳承;傳承機制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1-0072-04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醫藥作為我國母體社會自身孕育、成長的民族醫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彝族醫藥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但不得不承認云南省彝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還存在困難和問題。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理念,要實現彝族醫藥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中發揮出彝族醫藥的特有優勢,關鍵在于實現彝族醫藥的活態傳承。本文在闡述活態傳承的內涵、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必然性基礎上,分析當前云南省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現狀,指出活態傳承中的不足,就現實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展開機制創新研究。
1 活態傳承的內涵
活態(保護)是相對于靜態保護的概念而產生的。區別于文物的定點保護、博物館式的實物收藏、古籍整理等的“靜態”保存,活態一詞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于當今社會的作用與價值。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所言,“所謂‘活態,主要指該遺產不僅具有‘遺產的屬性,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而且仍然具有其原始的使用功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仍在持續發揮作用[1]。”活態傳承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特征。
活態傳承,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生命力、生存環境,只有保持其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并且是融入生活的傳承才是真正的傳承。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根本的在于維持其生命力,沒有了生命力也就無所謂保護和傳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強調“活態”性,要體現其固有的功能和作用,體現其與當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密切關系,實現其與周遭環境的和諧共生,一旦失去活力,離開生存環境,將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記錄到歷史文獻,陳列在專題館舍。[2]
由此可見,活態傳承對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非遺在現代社會的活力,持續發揮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它是保持民族醫藥自身特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選擇。
2 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必然性
回顧彝族醫藥的歷史,它始終都在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著。彝族醫藥是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產生具有強烈的社會需求,融入于當地的社會生活,體現了彝族社會的文化信仰、精神求追和歷史變遷。流傳于新平的彝文典籍《哦姆支杰察》記載:“在荒古年代,世上的人們,有病不會醫,病了吟哼哼。我們的祖先有英臣什諾,上山采百草,嘗遍苦酸辛。百草有百樣,一樣采一百,百樣治百病,有病不再哼。后人學什諾,如火星火種,什諾的醫藥,一代傳一代?!笨梢?,彝族醫藥產生于彝族人民對健康的渴望和對生命的敬畏,醫藥知識一經產生就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依靠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累積有效的用藥經驗,彝族醫藥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獨立醫種。云南歷史上彝族醫藥醫家輩出,可圈可點,有史可查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定云南,因瘴疫所侵,戰斗力降低,幸得孟節施治痊愈[3]。即便在明、清時期,中央政權對云南采取壓迫統治,實行文化滅絕政策之時,除了有彝族醫家參與反清斗爭,如王泰階、李學東投身農民起義軍,更有沈育柏于清雍正六年開辦 “撥云堂”,堂中“撥云錠”除暢銷國內,還遠銷東南亞各國,深受患者歡迎。撥云堂首開彝藥制藥之先河,成為與北京同仁堂、天津達仁堂、杭州胡慶余堂并稱的中國四大名堂。國民政府時期,國家孱弱,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入侵,戰爭不斷,1914年曲煥章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終使云南白藥(原稱“百寶丹”)達到最理想的療效,成就了享譽全國、行銷世界的濟世良藥,造福人類。
中國的改革開放舉世矚目,在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改變了西南彝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就醫治療途徑,彝族醫藥在現代化進程中變得失去了活力、生命力。相關領導人員指出:“云南省彝族醫藥正面臨著名醫消逝、名方流失、名藥消失、醫術喪失的嚴峻局面”[4]。要逆轉彝族醫藥影響力縮小,活力、生命力減弱的現實情況,關鍵在于實現云南彝族醫藥的活態傳承。只有堅持活態傳承,才能克服社會變遷對彝族醫藥帶來的沖擊,才能實現彝族醫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持續發展、創新性傳承,才能破解彝族醫藥一方面得到研究與開發,另一方面正在消失與流變的矛盾。
3 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現狀
自2011年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申報的彝族醫藥(彝醫水膏藥療法)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彝族醫藥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重視和推動。近年來,隨著保護傳承工作的深入開展,彝族醫藥回歸日常生活,其人才隊伍得以壯大,生命活力日漸恢復。
3.1 傳承人隊伍日益壯大
3.1.1 彝族醫藥傳承人的認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離不開傳承人,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建立了非遺名錄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分級認定。截止到2017年底,被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彝族醫藥代表性傳承人有6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2人,州級3人。6人中除省級1人的申報地區或單位在四川外,其余5人都在云南。這些在當地確有療效、受群眾追捧的彝醫從業者被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后,兼具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全力推動彝族醫藥的傳承和繼承人的培養工作。
3.1.2 彝醫名老專家的認定與師徒傳承培養承習人 張之道、王正坤、方文才三位老先生畢生研究、運用彝族醫藥理論診病治病,采集彝藥材標本,編寫本草集、彝族驗方等專著,運用彝藥治病救人,開發彝族醫藥新藥,由于他們在彝族醫藥上貢獻卓越被認定為云南省榮譽名中醫。張之道老先生先后帶徒多人,為彝族醫藥的傳承、保護作出了貢獻。徒弟現都學有所成,在彝族醫藥的臨床治療、研究開發和傳承推廣等方面各有所長,其中一人已經于2016年被認定為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彝族醫藥代表性傳承人;一人通過對彝族醫藥的潛心學習,研發出眾多確有療效的方劑,由他牽頭創立的齊蘇堂彝醫館擴大了彝族醫藥的知名度、影響力。
3.1.3 通過培訓擴大彝族醫藥從業人員數量 云南省彝醫醫院組建成立后始終以中醫藥、彝族醫藥作為自身辦院特色,培養了一批彝族醫藥專業人才。據統計,目前云南省彝醫醫院專業技術人員中彝醫藥人員167名,他們多是中醫學專業畢業,工作后通過參加相關彝族醫藥培訓、繼續教育項目等開始從事彝族醫藥的臨床治療、藥物研究、教材編寫和人員培訓工作。2016年楚雄州開展全州范圍內的彝醫藥知識培訓工作,由云南省彝醫醫院承辦,歷時5個月,分期分批共培訓976人,學員涵蓋楚雄州各州市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及各個彝醫館、診所及民間彝醫[5],這次培訓極大地推動了彝族醫藥的運用推廣,培養了一批中彝醫臨床工作人員,規范了州內彝族民間醫的操作技術,掀起了全州范圍內彝族醫藥理論學習、實踐運用的熱潮。
3.1.4 彝醫藥教材編寫工作啟動 在云南省衛生計生委、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的組織帶領下,《彝醫藥》教材編寫工作已經啟動,該套教材將包括人文課程類、基礎課程類、臨床課程類共14本教材。《彝醫藥》教材編寫意義重大,它將為現有從業人員的規范、未來專門人才的培養,及相關部門的管理認定工作提供依據,總之為彝族醫藥接下來的活態傳承奠定基礎。
3.2 傳承環境得以改善 云南省人民政府、相關行政領導機構始終重視我省民族醫藥的發展,在《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進一步推動彝族醫藥的發展,使彝族醫藥成為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醫藥之一,為彝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給予有力的督導推進。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醫藥條例》經云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就彝族醫藥人才體系的建設、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和文化事業的推廣等做出明確規定。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彝醫藥《條例》,就民間大多數富有臨床治療經驗但始終難以取得行醫資格證書的“非法行醫”現象,《條例》規定基層彝族醫藥從業人員可參加楚雄州組織的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通過的可取得“彝醫醫師資格”。這樣的考核方式符合民族醫藥傳承注重臨床實踐的特點,為彝族醫藥的保護傳承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雖是一部地方性規范文件,卻必將為彝族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楚雄州內設有云南省彝醫醫院和州、縣(市)中(彝)醫醫院12所,鄉(鎮)、村級(彝)醫館(室)1215個[6];玉溪、大理、楚雄等地的彝族醫藥、民間醫藥研究機構和醫療單位經評審陸續掛牌云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民族民間醫藥文化傳習所;彝族醫藥專家張之道老先生的傳承工作室也已經啟用,彝族醫藥重新成為云南省內、西南地區人們求醫問藥的又一就醫途徑。
3.3 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3.3.1 彝族醫藥理論闡述不足 彝族醫藥理論闡述是彝族醫藥現代傳承的基礎,是分辨自身獨特性的重要依據。因為只有在掌握彝族醫藥理論的基礎上,才能正確運用彝族醫藥遣方用藥,治療疾病,凸顯彝族醫藥的特色。現實的情況是,目前云南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彝族醫藥從業人員多是半路出家,畢業于中醫院校、醫專、衛校等相關醫學、藥學、護理等專業,在此基礎上學習鉆研彝族醫藥,水平參差不齊,對彝族醫藥理論知之甚少,總之還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7]。彝族醫藥理論闡述沒有完成,彝族醫藥的傳承將有名無實,難于推動彝醫藥傳承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彝族醫藥理論闡述直接關系到彝族醫藥的現代傳承,當務之急應加緊彝族醫藥理論體系的構建工作。
3.3.2 彝族醫藥從業人員不足 即便彝族醫藥得到扶持性發展,但目前云南省內彝族醫藥從業人員從數量上、質量上來說,還不能滿足彝族醫藥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以楚雄州為例,楚雄州共有2200多人長期在基層為群眾開展彝醫醫療。其中,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的彝醫從業人員本科及以下學歷者居多,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占比不到1%,他們都是工作后學習彝族醫藥知識和技能的;民間彝醫500多人,由于長期受到國家醫療體系的沖擊,無法獲得合法行醫資格,民間彝醫大多年事已高,且后繼乏人,而他們本身文化程度偏低,多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目前云南省內,被認定為彝族醫藥專家的僅有3人,從事彝族醫藥學研究的博士僅有2人。彝族醫藥高端人才緊缺,不僅影響到承習人的水平和質量,而且對彝族醫藥現代意義上的研究、開發和傳承帶來基礎性影響。
3.3.3 彝族醫藥現代學校教育傳承尚未實現 彝族醫藥傳統的傳承模式正在弱化,亟待實現彝族醫藥現代學校教育傳承的轉變?,F代學校教育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有力地推進了人類社會對知識的普及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實現彝族醫藥現代學校教育傳承是歷史必然。實際上,云南省在民族醫藥現代學校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云南中醫學院從1987年開始招收云南民族醫藥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4年組建校內民族醫藥研究開發中心,2006年招收傣醫學專業第一屆全日制本科生[8]。相關民族醫學教育經驗的累積,為彝族醫藥專業本、專科學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彝族醫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迎來良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彝族醫藥的活態傳承任重而道遠,要提煉內涵、彰顯特色、提升影響力,離不開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的體制創新,推動彝族醫藥的跨越式發展。
4 構建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創新機制
4.1 建立完善彝族醫藥科研創新激勵機制 彝族醫藥理論體系的構建是當前彝族醫藥傳承與發展的核心議題,也是彝族醫藥重大科研任務。由于彝族醫藥傳統傳承模式本就封閉,往往限制在本支系、本地區、本家族內部,加之現存彝族醫藥古籍文獻有限、彝族傳統語言消失現象嚴重等原因,彝族醫藥理論體系構建工作存在實際困難。為此,云南省衛計委、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相關單位、部門,邀請省內外相關專家學者召開彝族醫藥古籍文獻及名老專家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工作啟動會暨彝族醫藥標準體系建設專家協調會,以推進彝族醫藥理論體系的構建工作。彝族醫藥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未來還需要在基本概念的闡釋、基本原理在臨床治療中的運用等方面實現突破,從而構建完善的彝族醫藥理論體系。
彝族醫藥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彝族醫藥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在政府、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云南省在彝族醫藥研究方面碩果累累,如彝文醫藥古籍得到發現,并整理出版;彝族傳承醫藥知識得以挖掘搜集,并歸納總結。由彝醫名老專家王正坤與其弟子共同完成的《彝族傳統醫藥知識體系挖掘整理及傳承研究》獲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屆民族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傳承貢獻一等獎。在此基礎上,還需建立完善彝族醫藥科研創新激勵機制,設立彝族醫藥重大專項招標研究課題,建立彝族醫藥科研獎勵基金,不斷推進彝族醫藥理論研究的深入,鼓勵彝族醫藥重大疾病防治的臨床研究與運用開發,支持彝族醫藥單方、驗方和彝醫名老專家經驗方的挖掘與傳承研究;推進彝族醫藥更多的傳統治療技術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研究;促進彝族醫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提升彝族醫藥整體發展后勁。
4.2 健全彝族醫藥傳承人才培養機制 彝族醫藥長期以來以家傳、師傳的方式傳承,直至目前民間彝醫絕大部分也都是通過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方式習得彝族醫藥。師承教育過去是彝族醫藥培養后續力量的重要方式,現在該方式已經得到相關管理規定的認可?!吨嗅t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民族醫),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可參加醫師資格考核和執業注冊。
在相關管理辦法的指導下,努力健全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彝族醫藥師承培養機制。該機制需在已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醫藥傳承人認定辦法實行的同時,創新彝醫名老專家認定工作,明確彝醫師承教育中的彝醫指導教師身份。彝醫指導教師應該是已經被認定為彝醫傳承人、彝醫名老專家的人,同時也允許取得彝醫醫師資格多年并在當地有影響力的臨床醫務人員和從事多年彝醫學研究且成就卓越的教師、科研人員擔當,指導教師的身份需要由當地中醫藥主管部門定期遴選公示。指導教師開始帶徒后需在當地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帶徒指導工作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督與考核,以保證人才培養效果。對于投師門下學習彝族醫藥的人員身份,建議不要過多限制,只要是有意愿投身醫藥衛生事業,甘于傳承彝族醫藥特色診療技術的青年人都可以收納培養。關于師承人員彝醫醫師資格考核及執業認定可參考《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醫藥條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彝醫醫師資格考核和認定工作,實現省內彝族醫藥人才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4.3 建立彝族醫藥人才評價晉升機制 在彝醫從業人員中開展交流學習活動,選拔業務能力強、富有鉆研精神的人員到上級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學習深造,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培養項目、重要管理崗位人員素質提升繼續教育計劃,使彝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職稱得到明顯提升,提高彝族醫藥專業隊伍從業水準。在彝醫從業人員中實行人才評價晉升機制,激勵廣大從業人員不斷學習積累,提升臨床醫療技術、學術研究水平,提高業務能力、服務水平。鼓勵彝醫從業人員在臨床實踐、科學研究過程中,積淀精湛的臨床技能、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在不斷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成長為彝族醫藥理論發展、臨床實踐和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為彝族醫藥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
4.4 建設基于民眾的文化自覺自信宣傳保護機制 彝族醫藥的傳承離不開社會的傳承。曾今一度,彝族醫藥淡出了社會生活,彝家村寨生長的年輕人都不知道還有彝醫的存在,為此,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做好彝族醫藥的宣傳、教育、推廣工作,夯實彝族醫藥群眾基礎,使彝族醫藥回歸日常生活,提高知名度、影響力,建立彝族醫藥的宣傳保護機制。將彝族醫藥的治療方法、養身保健、發展歷史、藥物開發等知識分別納入健康教育、科學普及,定期開展主題宣傳活動,使這些知識進學校、進課堂、進社區;建議每年楚雄州彝醫藥文化宣傳日的當天在全省范圍內都開展相應的宣傳活動,以提升宣傳效果。針對彝族醫藥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規劃,政府在把彝醫藥事業發展納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同時,需保證彝族醫藥各項發展所需經費的財政預算;營造良好投資環境,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入彝族醫藥科學研究,舉辦彝醫醫療服務機構、彝醫養生保健場所等,以推進彝族醫藥傳承保護事業的開展。
4.5 早日實現彝族醫藥現代教育體系 在相關高校開設彝醫(藥)本、??茖I,使用統一的專業教材、執行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可以成批量地培養彝族醫藥專門人才??梢韵胍娢磥淼囊妥遽t藥專業人才將改變過去文化程度底下,知識面狹窄的狀況,成為基礎理論扎實、臨床技能全面、始終緊跟學科發展動態的彝族醫藥專門人才。加緊彝族醫藥相關學科的建設與培育,在保障本、??平虒W質量、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增設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培養,爭取早日形成多層次、一體化的彝族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在現代人才培養過程中,探索學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使優秀的青年人才在攻讀研究生期間就可以跟師學習,傳承彝醫名老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提升彝族醫藥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活態遺產”:大運河保護創新論[J].中國名城.2008(2):3.
[2]李德虎.黔西北民族民間文學活態傳承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5):184.
[3]羅艷秋,鄭進等.彝族醫藥歷史源流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5):15.
[4]王晶.全國首套《彝醫藥》教材編寫工作正式啟動[EB/OL].[2017-05-04].http://www.cxzzyyy.cn/html/xwzx/yyxw/517.?html.
[5]董廣平,高燕仙.楚雄州彝醫藥知識培訓班圓滿結束[EB/OL].[2016-11-08].http://www.cxzzyyy.cn/html/xwzx/yyxw/435.html.
[6]季征,楊崢.云南楚雄:促進彝醫藥傳承與創新,云南日報[EB/OL].[2018-06-07].http://www.yunnan.cn/html/2018-06/07/content_5242263.htm.
[7]韓艷麗,羅艷秋,徐士奎.云南彝族醫藥活態傳承現狀調查[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8,39(9):78-79.
[8]吳道顯,葉世隆,苗麗.云南民族醫藥文化的歷史傳承及其特點[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1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