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號是由文字構成的,是商事主體用以彰顯自身的標識。商號具有標識商事主體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廣告、信譽等各方面的價值也在商號之上紛紛疊加。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競爭方式的多元化,與商號相關的爭議或者侵權案件也隨之增加。如何完善我國的商號權法律制度,有效低成本地保護商號權成為保護商事主體,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商號權;商號侵權;糾紛解決;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092-02
作者簡介:沈汪成(1997-),男,漢族,浙江湖州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
一、商號權的基本概念、性質和內容
商號權是基于商號之上的一種權利,基于商號產生。對商號的界定也決定著商號權的概念的范圍。在各國的商法領域中,對于商號的理解也有很多種,德國商法典將商主體的商號分為簡單商號和組合商號,日本將商號理解為商主體的名稱,而我國在立法領域和商業實踐中經常使用的是字號而非商號。根據主流觀點,商號是指商人或者商事主體的名稱,作為商業識別標識,只有依法取得商事主體資格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才能夠享有。
商號權的保護離不開對于相關法律的運用,而運用相關法律的依據又要關注商號權的性質。對于商號權的性質界定,當下學界主流的觀點主要四種:人格權說、財產權說、人格財產權雙重屬性說還有知識產權說。雖然普遍認為商號權是擁有人格財產權雙重屬性的權利,但在現代的民商法律體系中,商號權已經逐漸成為知識產權法中的權利,不僅僅只能在傳統民商法的框架下得到保護,基于對于商號權更加深入的認識,主張運用知識產權相關領域的法律保護商號權的呼聲也是日益高漲。
商號權的內容是指商號權產生后,權利人能夠通過哪些商行為或者法律行為處分并享有商號權中的利益。關于商號權的內容,根據通說主要包括商號設定權、商號專用權、商號處分權和商號救濟權。其中與商號權保護緊密相關的,筆者認為是商號專用權和商號救濟權。
商號專用權是指商號經登記后,在法律上具有排他效力即商事主體擁有禁止他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登記和使用相同或者相似商號的權利,是商號權的核心內容。商號作為區分不同商事主體身份的重要工具,承載著商譽等經濟價值,正是有了商號的獨特性才能夠在商業實踐中體現出其權利主體的獨特性,商號專有權是商號權的重中之重。而商號救濟權是指在商事主體對于商號所享有的合法權益受到他人侵害,有權采取相應的行動以保障自身權益的權利。救濟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商號權人主要是通過公力救濟,請求國家行政機關或者司法機關進行保護的救濟方法,具體的保護方式又有命令或者判決侵權方承擔民事、刑事或者行政責任;同時也會通過私力救濟中的自助行為來實現商號權的救濟,向侵權方提出賠償要求,與對方協商等等。
二、商號侵權行為的常見類型與情形
在具體的實踐中,商號侵權行為時常發生,所侵害的商號權不僅僅有普通的商號,受傷害的更多是知名商號,侵權爭議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兩個商號之間的登記、使用糾紛,也包括商號與其他商業標識之間的使用糾紛
(一)未經他人允許,擅自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
擅自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就是指未經商號權人同意,在自己的商品、服務或者其他的經營活動中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由于商號與商事主體的關聯性極強,所承載的經濟利益大,擅自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時常發生。無論是侵權行為人沒有商號而擅自使用他人商號,或者侵權行為人雖然有自己的商號但擅自使用他人商號,都是將本應由他人實現的商號上的利益占為己有,顯然構成了商號侵權行為。
(二)商號誤認混淆
商號誤認,主要是指商號因表達內容不恰當或因與他人的商號、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誘使社會公眾產生合理的想象或聯想,但結果卻可能是對商事主體的身份產生錯誤的認識,或者是對商事主體的商譽造成嚴重損害。商號誤認大致又能分為三個類型:獨立誤導型、關聯混淆型、品牌沖淡型。獨立誤導型主要指的是因為商號的登記或使用不當,致使其表達或傳遞的內容不恰當,容易誘使公眾對此產生合理的想象,會使公眾對商人的身份產生錯誤認識。關聯混淆型主要指的是因為商號的登記或使用不當,與他人商號或者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誘使公眾對此產生合理的想象,可能使公眾對兩個不同的商事主體產生混淆。而品牌沖淡型因為商號的登記或使用不當,與他人商號或者商標相同或近似,容易誘使公眾對此產生合理的想象,可能會損害他人的商譽和商業利益。
(三)商號權和商標權產生矛盾沖突
商號和商標本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而兩者都是商事主體的商事標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存在權利上的沖突,主要有以下兩種權利沖突的存在:一是"商標的商號化使用",即將他人注冊在先并且享有一定聲譽的商品或服務商標中的文字在相關行業領域內作為商號予以登記使用而產生的兩權沖突。二是"商號的商標化使用",即將他人在先登記的企業名稱中的商號作為商標注冊和使用從而產生權利沖突的情形。
三、商號權糾紛的解決機制和商號權與商標權沖突解決的建議
商號權糾紛的解決機制總的來說有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
在司法保護機制中,法律規定關于商號的訴訟通常包括三類:一是企業名稱合同糾紛,二是侵害企業名稱糾紛,三是企業名稱的仿冒糾紛。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應該繼續貫徹以下三個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和保護在先權利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基本準則,也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它要求商事主體在市場活動中應當講究信用,恪守承諾,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不得違背他人和社會的整體利益。這一制度落實到商號權糾紛中就是指商事主體應該依法登記使用商號,不得擅自使用未經登記的商號或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的商號,使公眾產生誤解;商事主體選定商號時應當遵循真實性原則,不得使商號內容含有不恰當的表述或與他人的商號等商業標識相同或者相近,造成公眾的誤解和混淆。同時商事主體行使商號權時也應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濫用權利進行不正當的競爭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維護市場公平是現代市場經濟倡導的重要價值,只有維持市場公平競爭才能更好地促進商事活動的開展。在具體實踐中,大量商號糾紛的出現不利于市場的正當競爭。在法院的具體審判過程中,基于這個大的原則,還衍生出了防止商號誤認和利益衡平保護兩項具體原則。首先,法官在處理具體的商號權糾紛時應該先思考是否存在商號誤認這一問題,一旦發現糾紛的癥結在此,就應該緊緊圍繞商號誤認的一些具體類型,思考“哪些行為導致了商號誤認”、“怎樣解決這些商號誤認”的難題。其次,法官不應該僅僅將商號糾紛的利益沖突局限在當事人身上,也要更多地關注這一個商號權糾紛的結果在具體的利益結構中會有什么樣的影響,不僅要關注商號權糾紛中的私人利益沖突還要關注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
保護在先權利原則是知識產權領域的一條重要原則,當兩種權利發生沖突時,在后權利不得妨礙在先權利的行使。雖然我國還沒有明確地把商號權歸入到知識產權法領域,但該原則并不嚴格地限制在這個領域之內,商號權在專用權保護等方面與商標權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實際上也可以嘗試在解決商號權糾紛中適用這一原則,降低對于一些疑難商號權糾紛案件的解決難度。
而在行政領域的保護,由于商號權需要登記,所以保護難度會相對較小,保護的效果也往往更加明顯。我國對于商號權的行政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商號或商標注冊程序中,對于侵害在先商號權的申請予以駁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商號權之間,或者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發生沖突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應該予以處理。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查處有關違法的產品,可以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并對侵權人給予罰款,撤銷或者責令變更侵害在先商號權的商號或者商標。
商號權和商標權的沖突始終是商號權保護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地域性的問題上,商標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它的受保護范圍往往是覆蓋全國。而商號權雖然具有很強的知識產權權利性質,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并沒有將其歸入到法律保護的范疇之內,商號權的獲得和保護是建立在層層的行政登記管理制度下的,商號只在登記注冊地享有專用權,該專用權的地域范圍狹窄,行政級別低。商號在登記注冊地以外的其他地方不享有在先權利,而中國由于其自身國情,地域范圍廣闊與常用漢字有限性的特點,商號與外地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的情況大量存在。但是我國作為《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簽字國,對于商號權登記和具體保護并不符合《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八條的相關規定,商號權應該不受地域范圍的限制而受到保護,從這一角度上來說在地域范圍內商號權的保護是自相矛盾和沖突的,不利于解決商號權和商標權的沖突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不要再出現自相矛盾的情況,擴大商號專用權的地域范圍,甚至可以將商號權歸入到知識產權保護法的保護范圍以內。同時應該確立商標注冊與商號登記時的交叉綜合審查制度,減少兩者的沖突,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國家工商總局應將商標檢索權限進一步下放,方便地方工商部門在企業名稱登記及查處商標侵權案件時的檢索,同時建立企業名稱綜合查詢系統,并逐步實現聯網互動。
綜上所述,商號雖然在我國商事活動中被廣泛使用,但是我國法律對商號以及商號權沒有明確的規定,在整個立法以及司法過程中顯得很混亂。未經他人允許,擅自使用他人商號的行為、商號混淆、商號與商標糾纏不清的情況屢見不鮮。在商號權保護還不到位的情況下,我們要善于使用司法和行政兩套救濟體系,尤其是在司法方面,在相關案件的審判上要把握好相關的原則制度,使得更多的判決結果能夠給后來問題的解決提供依據。同時還要可以從商號權和商標權因為地域性保護問題的差異中出現的權利沖突入手,完善和修改相關立法,逐步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商號權保護的法律體系。
[ 參 考 文 獻 ]
[1]吳琨.論商號權的法律保護[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2]吳林偉.論商標權和商號權的沖突[J].創新科技,2016(5).
[3]張洋,著.商號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09.
[4]謝慧蘭.我國商號權立法的困惑及解決途徑[J].法制博覽,2016(4).
[5]婁莉.試論商號權法律保護問題研究[J].商,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