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義程 侯麗艷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資源保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自然資源,探索一條集約型的道路是當下政府各個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對于漁業生物資源保護的意識逐漸加強,如何利用法律加強對漁業生物資源的保護是相關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的目標,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希望對漁業生物資源保護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漁業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00-01
作者簡介:魏義程(1991-),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地質大學法政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資源法學。
漁業生物資源的保護是全世界的行為,目前各國已經有了共同保護漁業生物資源的意識,但是相關的法律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漁業被過度消耗現象日益嚴重,相關的法律制度完善呼聲也越來越高。下面就進行具體分析:
一、漁業和漁業生物資源的概念
漁業是指依靠捕撈、養殖來實現對水生動物、植物的產業,漁業的范圍很廣,除了單純的捕撈和養殖之外,還包括水產加工、漁業工具制造、水產儲存、漁業觀光等等,因此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結合,漁業涉及到的微生物資源大都是可再生的資源,實際上對于不可再生的微生物資源也是禁止捕撈的,因此又存在合法漁業和非法漁業。
漁業生物資源具有一定規模,能夠在合法狀態下被捕撈、采集的漁業生物群體,具有規模性、可再生性和合法被捕撈等特點。合法的捕撈和采集是為了預防過度捕撈導致的資源消失。
二、漁業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現狀
(一)漁業捕撈許可制度
我國實行漁業捕撈許可制度,《漁業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國家對捕撈業實行捕撈許可證制度。”該制度之下所有想要從事微生物資源捕撈的個人或者企業都必須經過縣級以上漁業相關行政機關的同意,獲得相關法律同意文件才能從事該行業。我國的《漁業許可證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正式規定了捕撈許可制度,而且許可制度之下,我國還規定了限額捕撈的制度,這也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這種微生物資源。
(二)捕撈漁具和漁法管制制度
根據國家標準《漁具分類、命名及代號》(GB5147-85),我國漁具的分類依據是捕撈原理、結構特征和作業方式,對應類、型、式三級。由此,我國有刺網、圍網、拖網、地拉網、張網、敷網、抄網、掩罩、陷阱、釣具、耙刺12類漁具。目前,被依法禁止的捕魚方法有炸魚、毒魚、電得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以及其他破壞漁業資源的捕撈方法”。
(三)禁漁區(期)制度
我國根據實際國情,規定了四個禁漁區(期):第一個是沿海海岸區域內長期禁止所有捕撈產業;第二個是農業部規定的黃海、東海伏季休漁區;第三個是南海伏季休漁區;第四個是農業部于2002年實施的長江春季禁漁。
三、漁業微生物資源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法》配套行政立法有待完善
我國《漁業法》自制定到后期修訂基本已經完善,但是相關的行政立法卻沒有同步修訂,例如,《漁業法實施細則》,沒有良好的實施細則,《漁業法》則無法有效執行。此外,《漁業法》中規定了對于某些行為或者事項需要專門法律規定指導之處,也因為沒有相匹配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而流于形式,無法發揮效力。例如限額捕撈制度至今沒有出臺。
(二)現有制度未能全面執行
現有制度沒有全面執行也是漁業微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存在的一種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有船網工具指標管理體系,但是卻僅僅對于漁船進行了相關執行,對于漁具的管理沒有具體實施,實踐中,對于漁具的規格和使用數量沒有加以限制,由此,產生了很多大量不合規漁具造成的過度捕撈現象產生。
第二,《漁業法》對于漁網的尺寸和被捕撈對象的標準,例如微生物大小等都進行了具體的規定,但是實際管理并沒有具體執行,例如,東海區底拖網網囊最小網目尺寸規定不得小于54mm,但實際中雙船底拖網的網囊網目尺寸一般在26-32mm,并普遍使用了禁用的雙層囊網。
四、漁業微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完善對策
(一)完善相關的行政配套法律制度
漁業微生物資源保護法律制度相對完善,但是相匹配的行政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因此接下來應當加以制定和完善,例如,《漁業法實施細則》盡快修訂,與《漁業法》和現實情況相結合,提高《漁業法》的執行效率;再比如,對于《漁業法》中規定的一些特殊情況盡快制定匹配的法律制度,避免因為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導致的過度捕撈和漁業資源浪費。
(二)推進現有法律制度全面執行
法律制度的執行才是實現制定法律目的的方式,因此對于《漁業法》、《漁業法實施細則》等規定的漁具、漁網規格、漁船標準以及被捕撈對象規格一定要嚴格執行,對于不符合捕撈流程和要求的要加大處罰力度。此外要及時更新法律,確保法律制定之后的執行率,從而提升相關法律制定的目的達成率。
[ 參 考 文 獻 ]
[1]李步云.依法治國歷史進程的回顧與展望[J].法學論壇,2008,23(4):5-13.
[2]李龍亮.中國自然資源立法的反思及其完善[J].資源科學,2008,30(4):48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