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兆琪
摘要:高職高專《大學語文》傳統教學重智輕情,缺乏針對學科的情感教學理論和策略指導。需以情感教學為切入點,聯系專業特色,從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生評價、師生關系等方面入手,方能實現良好發展。
關鍵詞:情感教學;高職高專;大學語文;功能;策略
2001年發布的《語文課程標準》設定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任務重點為培養高職院校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文學修養”。由于主客觀的諸多原因,《大學語文》并未在高職院校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面對《大學語文》發展的契機和窘境,一線教師應轉變以教育方為主的教學思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而實現語文能力、人文素質和諧統一的重點要素便是情感教學。
一、情感教學的研究發展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把握了認知因素的同時,借助教學手段通過語言、動作等蘊含教師正性情感因素的教學變量來激發學生的相應情感,以推進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
情感教學的思想來源已久,蘇格拉底是西方最早的啟發教學的創立者,羅馬的教育家昆體良提出教師要關注兒童的情感,此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家、蘇聯的教學論專家、以及人本主義、認知學習理論、結構主義教育家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情感教學理論予以闡釋,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推廣運用。20世紀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將情感教學理論研究在教學領域進一步普及,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的情感教學思想萌芽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他講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而“樂學”則是治學的最高境界。戰國時期的儒家經典《學記》則指出了教學中的問題,如:“呻其占畢”(不讓學生獨立思考)、“多其訊言”(一味灌輸不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能力),“使人不由其誠”(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求)等等。其實就是違背了“樂學”的原則,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活動。清末民初,梁啟超、陶行知等先進知識分子引進了外國的教學理念,尤其倡導情感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情感教學的研究及實踐在我國獲得了極大進步,教育家冷冉先生、朱小曼教授等人都認為:認知與情感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相輔相成,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認知信息的生成和傳遞。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雖然將情感態度列入教學目標,但如何讓情感教學深入一線教師內心、使情感教學“有章可依”仍本課程改革的重點。
二、情感教學在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功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同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態度體驗,認知與情感的關系極為密切。在教學活動中,認知活動總是在情感的調控下進行,兩者的和諧統一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教學。情感教學可以促進高職學生知情的和諧統一,使其在快樂的學習中獲得相應職業領域所需的能力。
(一)情感教學的動力功能
動力功能是指情感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認為“和諧教育”的內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學習者的積極的“情感動力系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他認為各層次的需求推動著人的不斷發展。在高職《大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情感教學能使學生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產生強大的學習驅動力。
(二)情感教學的調節功能
調節功能是指情感教學可以增強正情緒對學生認知過程的組織效能,減少負情緒對認知過程的瓦解效能。教學過程是認識和情感互動、發展的過程,教師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應設法使學生產生正情緒,避免急于傳授文字知識、不動情感的教學方式地帶來的疲倦和冷漠心理。
(三)情感教學的感染功能
感染功能是指情感教學使某個或某些學生的情感對他人產生了影響的效能。在課堂上,一個學生的情緒通過表情外顯,為其他學生察覺進而引起他們的情緒反應。例如,《紅樓夢》的戲劇表演課堂氣氛活躍,一部分學生通過出色的表演與書中角色產生情緒共鳴,另一部分學生則受到氣氛感染,積極與教師、表演者互動,實現了通過教學內容感染學生。
(四)情感教學的遷移功能
遷移功能是指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的效能,通過情感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對自己的良好感情遷移到任教學科上,甚至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我們經常聽到某些學生說,因為某個老師喜歡或討厭某門課程,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愛屋及烏”。
三、高職高專《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
高職《大學語文》教師要從情感維度上著眼,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使文章的閱讀理解和講授的過程對學生產生情感的積極影響。例如:講授梁實秋的散文《錢》一課時,若單純羅列知識點和中心思想,未免單調乏味。不如將現實中各種關于錢的鬧劇和新聞與學生分享,在作者觀點的總結基礎上討論“拜金女”、“求包養”等詞背后的意蘊,使課文與大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突破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觀念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高職《大學語文》授課教師雖然理論知識精深,但授課時往往偏重自己所學方向分析課文,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大滿貫”會使學生感到晦澀難懂。因此,教師除了掌握扎實的語文功底外,還需兼容學校所設專業的各科知識,并改變“重知輕能”的傳統觀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講授《垓下之圍》不能停留于表面字詞句義,要通過“假設你是虞姬,你會為霸王唱什么歌曲?”、“農夫為什么要欺騙霸王”等問題,在文章講授的不同階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隨即問答對教師教學預設和課堂把控有較高要求,但避免了教師將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情感強加給學生,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開放、優美教學情境
傳統《大學語文》課堂授課形式單一,知識點抽象度高,若單純靠教師講授,學生難以進入課文中的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情景,化抽象為形象。課上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PPT課件,適當插入視頻、音頻,構建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的語文課堂學習活動;課下則鼓勵學生通過微信、博客等互聯網信息平臺與教師形成多方面互動,為學生營造信息豐富、學習方式靈活的《大學語文》泛在學習氛圍。
(四)創造良好的校內和校外環境,拓展學生語文學習視野
由于生源素質、教學資料和時間安排的限制,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要在一年的時間內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學素養較難實現。要解決問題,教師需用情感教學創造良好的校內、校外環境,以真實的情感體驗活動來拓展高職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一方面,學校系部要營造“大語文”情境,如宣傳優秀網絡文學、書籍報刊,成立文學社團,舉辦各種演講、征文比賽等。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帶實習、見習,參與學生“三下鄉”、“入園、入校、入企”等活動,多種形式鼓勵學生接觸、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順暢連接,可使學生獲得比課堂更快的進步。
《大學語文》對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至關重要,而語言的學習如果沒有師生的情感維系很容易變成各種知識點的累積。情感因素對認知活動有動力、調節、感染、移情等功能,所以高職《大學語文》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情感教學策略有意識激發、調動利于學習的積極情感因素,才能解決此課的“邊緣化”困境,發揮《大學語文》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基礎作用。
參考文獻:
[1]倪海珍.羅杰斯的情感教學思想述評[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3,19(3):12-13.
[2]胡俊玲.情感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功能與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6.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4]朱小曼.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李黛嵐.談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與拓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