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蕾 吳雨虹 陳潤珍
摘 要:法醫物證(Forensic evidence下述均以FE予以表述)在案件偵破、輔助公訴與審理裁判案件中具有較強的實際價值,可以有力的打擊犯罪,同時確保無罪嫌疑人不受刑事追究?,F階段的司法實踐,FE提取、保管與檢驗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病,進而造成FE的應用效果不理想,由于FE應用不當而造成的錯案時有發生。文章將以試論法醫物證的應用——基于刑事訴訟視域作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關內容如下所述。
關鍵詞:法醫物證;應用;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1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06-02
作者簡介:張蓓蕾(1981-),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研究生,福建正泰司法鑒定中心,主檢法醫師,研究方向:法醫學。
一、刑事訴訟視域下怎樣有效的提取犯罪現場法醫物證
在刑事案件中的FE通常會因各種因素而無法被提取到,即使有一些FE被提取到了,不過由于提取方法不當,因此弱化了檢材的證明力;還有一些由于取證未達到證據規范,提取中出現交叉污染,使檢材喪失Evidence ability。所以有效的提取FE,不但要依附于正確的方法提取相關檢材,同時還要確保提取流程匹配于證據規范。
(一)依附于犯罪現場特點選用有針對性的提取方法
FE差異化的提取方法大相徑庭,相同的FE因為其所處的位置、時間以及現場實情有所不同,其提取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依附于實際情況選用提取方式。舉例說明,精斑等FE若附著于小件易攜帶的物品上,那么即可整件提取,無需將其刮下;血痕等FE若附著于不能搬運的物品上,經拍照作筆錄等方法記錄其位置與形態,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取;針對非常微量的FE,通過常規方法無法有效提取,針對此問題可借助特定的技術方式予以提取。在實踐時發現,很多犯罪現場的FE具有較強的特殊性,提取過程中要使用特別的方法。舉例說明在懷疑揮發性毒物中毒的案件中,提取心血與胃中容物等檢材過程中,檢材要裝滿試管,切勿留空隙,避免揮發,同時要第一時間送檢。
二零一七年某日,嫌疑人高某由于瑣事和被害人李某產生爭執,后高某用“二零二”鞋用處理劑潑向李某,李即刻發生呼吸困難、手足無力的癥狀,通過搶救無效死亡。此案結合案發經過、被害人的癥狀與對尸體的病理學檢驗發現,被害人是由于“二零二”鞋用處理劑急性中毒造成的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不過,對受害人心血進行毒化檢驗,并沒有檢出“二零二”鞋用處理劑成分,因此失去了定案的有力證據。被害人心血內沒有檢出有毒成分的原因即“二零二”鞋用處理劑中的毒物易揮發,同時和輸液、利尿等醫療因素有關。
(二)FE提取時要負荷證據法規范
生物檢材在提取時很可能出現交叉污染的問題,這是FE有別于其他物證的主要特點。而且,FE通常要送至專門機構予以鑒定,同時還需要通過反復的檢驗及鑒定。依附于證據法的相關,提取FE要注意下述幾方面:(1)最大限度防止不同生物檢材間、現場勘驗工作者和生物檢材間的交叉污染;(2)任何檢材都需要進行分別提取,并予以標注,進而確保FE從現場提取到法庭應用間證據鏈條的完整性。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檢材要進行細化的記錄,同時要放置標示牌,并依附于順序進行分類包裝;在搜集檢材時切勿用手直接接觸檢材,要通過手套拿取,同時需階段性的清理剪刀及鑷子,在完全清洗干凈后再使用;不同的檢材要避免接觸,最大限度的防止交叉污染。舉例說明,在犯罪現場所發現的煙蒂,切勿因量大、類型一樣就一起進行提取并存放,此方式會直接造成交叉污染。完成生物檢材提取時,要第一時間做封裝處理,同時要進行明確的標注。依附于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標準,現場所提取的生物檢材要出具明細,進而統計檢材的總數,而且偵查工作者及見證人要進行簽名。
二、怎樣合法有效地采集FE樣本
通常FE要和相關樣本予以對比,通過對比會對案件有一個明確的證實,因此要提取FE樣本。FE樣本不僅可以在被采集人知情的情況下予以采樣,同時還可以在被采集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采集。在采集FE樣本時要側重于采集的技術與流程。
三、被告與辯護怎樣有效的對FE予以質證
因為FE與其鑒定結果在個別條件下對刑事案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因此Defendant、Counsel要最大限度的從各流程對FE的Evidence ability與證明力提出挑戰,刑事裁判的法官要依附于質證流程去洞悉案件FE,檢察部門的公訴則要經質證流程向法庭展示控訴犯罪的FE,因此FE質證對案件具有深遠的意義。深化Defendant、Counsel對FE質證的有效性,要遵循下述基本原則:Defendant和公安部門依附于國家權力追訴犯罪有所差異,一些刑事Defendant的人身自由會被限制,因此反駁指控的有效性與形式具有較強的局限性。為了從根本拓展質證對辯明是非的價值,在對FE予以質證的流程,需賦予Defendant和Counsel聘請有關專家向其提供幫助的權利,進而輔助其予以有效質證。而且,Defendant、Counsel以及專家輔助人都有權對FE提取者與保管者出庭予以舉證及接受質證,這樣能夠使被告方從根本掌握控訴證據,因此進行有針對性的質證。司法鑒定工作者出庭作證即確保FE鑒定結果真實的先決條件。
例如“O.J.Simpson murder case”中,相關人員在被害人Nicole、Simpson的住處與私家車內發現并提取了約七處疑似Simpson留下的血跡,且通過檢測顯示,這些血跡和Simpson脫氧核糖核酸分型相統一。在法庭上,這些血跡與鑒定結果被質疑在提取過程中相關人員栽贓、真兇脫氧核糖核酸嚴重降解、證據樣本被故意改動、送檢與實驗時檢材被污染、和案件不存在關聯性等理由被駁回,同時因相關人員取證的流程不規范等因素,所以對Simpson無罪判決。此案相對集中的體現了對FE予以質證的重要性,也就是FE檢材與樣本的收集、保管與送檢的流程有無達到合法化,同時匹配于既有的技術標準,鑒定部門與工作者有無具備資質,鑒定的流程是否標準,鑒定方法是否科學,最后所獲取結論的精準度,鑒定結果和待證事實是否具有關聯性。被告方在法庭上對FE予以質證,要以一個方面或多方面作為基礎開展。
四、法官怎樣辨別Evidence ability
(一)法官對Evidence ability的評定
Evidence ability即證據材料可以作為證據的力度及說服力,法官審查評定Evidence ability主要側重于下屬幾方面:(1)側重于審查FE檢材及樣本的搜集有無合法。舉例說明,取證基礎是否為刑事訴訟法標準被的偵查、起訴及審判部門中對案件負有偵查、起訴、審判職能的工作者,若FE并非上述人員搜集,那么法醫檢材會由于收集主體不合法而不具備Evidence ability。(2)側重于審查取得FE的流程有無合法,也就是主體是否遵循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標準語FE證據規范進行取證,有無存在非法侵害犯罪嫌疑人及相關被取樣人合法權益等違法取證行為。(3)審查相關FE的保管情況,主要對時間、地點以及由誰提取進行審查,記錄的保管程序有無遵循相關標準,有無存在被掉包及污染的可能。(4)鑒定部門與相關工作者有無具備資質,有無存在需要回避的情形,鑒定流程是否合理,鑒定程序有無匹配于規程。
(二)法官對FE證明力的評定
(1)FE和其他證據有無關聯性,即鞥構建一套明確的證明機制。獨立的FE有無客觀性;FE和其他證據間有無協調統一,若互相背離,那么就一定要進行全面的調查核實;FE和其他證據間是不是具有較強的邏輯關系,共同構建一個閉合式的證據鏈,對犯罪時間、地點、方式、結果以及動機等案件核心要素都可以進行有力的證明;FE結合其他證據所獲取的結論是否具有唯一性,多個協調統一的犯罪現場證據通過全面分析,是否可以規避所有合理的懷疑,得出僅為Defendant作案的結論。(2)FE用于證明哪一方面的案件事實,是否對案件事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價值。FE和案件事實之間的邏輯鏈及其對案件事實的證明關系具有多元化特性。舉例說明,現場毛發和犯罪嫌疑人的毛發予以認定,把嫌疑人和犯罪現場進行關聯,由此正式嫌疑人可能在案發現場出現過,在嫌疑人和被害人的生活不存在交際的情況下,則印證了嫌疑人必然在案發現場出現過;嫌疑人衣物及住所中的刀具上檢出被害人的血,吧嫌疑人和被害人被害的事實進行關聯,由此印證嫌疑人具有一定的作案幾率;現場混合血痕中同時出現被害人與嫌疑人的血,而且把嫌疑人和犯罪現場、被害人進行關聯,印證嫌疑人不但在現場出現過,同時在案發的過程中和被害人發生過近距離的接觸。
[ 參 考 文 獻 ]
[1]仵建民,張玉潔.刑事犯罪中常見微量物證的發現和采集[J].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02):25-27.
[2]徐俊杰,洪賢慷,俞佳梅,(門朔)庭志,邱信芳,郭光明,秦世真,俞民澍,薛京倫,劉祖洞.人血中DNA紋印圖譜的研究[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3(03):28-29.
[3]科林·埃文斯,畢小青.《證據:歷史上最具爭議的法醫學案例》連載之三(下)澳大利亞的法醫學噩夢[J].民主與法制,2015(04):36-37.
[4]本版編輯,本報記者,歐陽晶,通訊員,徐海蘭,沈義,譚樹,盧金增,胥廣宏,李勝軍,湯維駿,張知義,曹良干.法醫:還原案件真相的故事[N].檢察日報,2017(01):13-14.
[5]余劍.“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在我國刑事審判中的運用——合理定位及實踐意義探討[J].東方法學,2016(05):52-53.
[6]樊瑜波,蒲放,于曉軍,張立予,鄒遠文,蔣文濤.人體體表損傷法醫學鑒定計算機輔助軟件系統的研制[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13(02):23-24.
[7]慶陽市公安局西峰分局刑事技術室,李自強.對有爭議的人體損傷鑒定結論采信問題的探討[N].甘肅法制報,2017(02):26-29.
[8]馮俊偉.追訴機關違反證據保存義務的法律后果——以有利于被控方的證據為中心[J].法學雜志,2017(12):85-86.
[9]陳鎮國,侯兆曉,李孫達,李珊.《司法鑒定之惑》專題報道之一 見習醫生被“高效”司法鑒定[J].民主與法制,2014(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