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環境犯罪偵查工作靠傳統打擊手段已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必須要樹立互聯網思維,主動依托大數據,推動環鏡犯罪打擊工作創新、持續發展。“大數據”是數據、技術與應用三者的有機統一,其基于可持續海量數據的集合,集成應用各種現代高新技術,以達到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目的。大數據量大復雜、價值密度低、處理時效高的特點,極大程度影響現在及未來的公安警務工作。
關鍵詞:環境犯罪;大數據;情報模式;數據匯聚機制
中圖分類號:D6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262-01
作者簡介:張旭(1998-),男,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警官學院公安管理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犯罪,情報分析。
一、傳統環境犯罪情報模式的困境
隨著環境污染與資源破壞形勢的日益嚴峻,我國越來越重視對環境犯罪案件的查處。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對此類案件的偵查卻很不理想。目前,我國環境犯罪偵查工作主要由各級公安機關組建的食品藥品與環境犯罪偵查部門承擔,多數都面臨著案件線索來源醫乏、取證難、鑒定難等諸多困境。
而在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方面,目前,我國環境犯罪案件情報主要來源于各級行政環保部門的案件及線索移送,其移送中行政案件又占較大部分,偵查部門工作中主動發現的自偵案件、群眾舉報案件、檢察院立案督察案件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其中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大多數環境污染案件當中,犯罪分子都會選擇相對偏僻的農宅、出租房等地,并以家庭作坊偏多,規模較小,隱蔽性強;而一些大規模的污染案件,也多在城市郊區、工廠排污區或者垃圾填埋處,使得案件具備極強的隱蔽性。那么,如何利用大數據的觸角去主動觸碰到環境污染案件,成了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大數據背景下對環境犯罪情報工作提出新要求
“大數據”是數據、技術與應用三者的有機統一,其基于可持續海量數據的集合,集成應用各種現代高新技術,以達到獲得有價值信息的目的,其量大復雜、價值密度低、處理時效高的特點,極大程度影響現在及未來的公安警務工作。當前,環境犯罪專業化程度高、涉及區域廣、隱蔽性強,各地在偵辦環境犯罪案件普遍存在“難發現、難取證、難徹查”的問題,積極探索大數據背景下環境犯罪打擊的情報模式,是提升環境犯罪情報主導、精確打擊的重要增長點。
環境犯罪偵查的取證環節是案件偵辦的難點。由于環境犯罪巨大的不可逆轉的危害性和先期的隱蔽性,提前對利用大數據對環境犯罪作出預警,同時建立較完備的環境犯罪大數據庫,實現數據信息ー體化要求,通過一個大平臺將各種類型社會面信息、各部門數據整合到一起,共同創造出“數據云”,從而達到信息重構關聯的目的。其次,大數據的運算能力為信息關聯提出了更多可能,通過設計特定的環境犯罪警務應用模型,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提純出精準、有用的信息,讓單一、孤立數據在瞬間實現“倍增式”關聯,為偵查辦案提供新手段和新途徑。再次,大數據的技術應用為環境犯罪大數據模型提供了更佳選擇,借助大數據量化智能分析,超越時空限制和警力限制,能夠快速高效的達到精準研判的效果。
三、數據存儲整合,積極建立多渠道數據匯聚機制
環境犯罪犯罪打擊工作要走“大數據”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匯聚海量的信息數據。為此,環境犯罪的情報部門要立足自身實戰需求,著力打破部門之間、行政部門、社會面的信息壁壘,共同創造出“數據云”,從而達到信息重構關聯的目的。
首先,建立公安內部數據匯聚機制。依托市局派出所警務工作平臺和省廳的情報大平臺,建立環境污染有關工廠企業和重點人員信息庫,并指導社區民警結合單位檢查、走訪調查等日常工作完善信息采集內容,強化庫資源的專業性和可用性。
其次,建立行政部門數據匯聚機制。一方面主動牽頭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平臺,打通部門間信息壁壘,實現環境領域執法數據采集、錄入、考核、監督等方面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在環境犯罪的重點部門建立專業情報分析室,及時掌握食藥犯罪的前沿性、預警性等情報信息。
再次,建立社會面數據匯聚機制。環境犯罪情報部門要積極參與搭建政府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及數據交換共享機制,實現政務數據的外部流通。通過環境大數據項目,匯總整合環境犯罪單位信息、食藥行政處罰數據、納入環境犯罪重點人員信息、核查線索信息、寄遞物流信息、鐵路航空出行信息等多項數據,為環境犯罪大數據精準研判奠定扎實的數據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陳志榮.論環境犯罪偵查之完善——以紫金礦業污染案為視角[C].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議論文集.
[2]單勇,阮丹微,李欣.犯罪治理精細化:國外經驗與理論啟示[J].浙江警察學院學報,2016.03.
[3]涂龍科.環境犯罪案件監測數據認可的實踐困境與制度創新[J].環境保護,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