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博
【摘要】? “有效課堂”就是以“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課堂轉型為主要內容,以“有效課堂模式”的構建為核心,系統闡述了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進和優化“備課、上課、作業、評價和輔導”五個教學環節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 有效課堂 構建 模式
一、關于課堂的有效性模式的反思
1.課堂的有效性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不能用一種方式包打天下。
2.針對不同的學科、學段、課型都應有不同的方法,一種方式、方法、手段不適合所有的課程,恰當的合適的才有效。“書中學”“做中學”并存,“獨立學”“合作學習”并舉。
3.不機械確定各環節的順序,但每個環節都要有及時的評價。
4.不機械確定各環節的具體用時。
5.不機械強求環節完整。
6.不機械確定各環節的教學順序;根據不同的學科、年級、課題都應有所不同。不管是“271”模式、“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宜川模式”等等都是適合本土的一種方法,不能簡單套用。但“獨立學習”“合作學習”“教學評價”這三個環節始終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想什么?怎樣才能學會?這兩個問題。
7.關注典型的生成性問題,關注有創意的“閃光點”。如一節試卷分析課可分為自省錯題——暴露想法——答疑解惑三個環節,自省錯題——獨立自學,暴露想法——4人一組,組內解決,答疑解惑——組間幫助。
二、關于“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教師不講”的反思
1.不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而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會的”不是“學生會的”,也就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學的內容,根據不同的學段、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科選擇不同的方法、方式,可以讓學生先看書,先練習,先訓練;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上;可以一次,也可以兩次;可以先讀,也可以先練;可以先議,也可以先練;可以做中學,也可以書中學。
2.學生自己能會的,不僅包括獨立學習,還包括合作學習。因為學生有困難最想求助的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學生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提高。
3.先學應得到老師的幫助,設計的各種問題、圖表,使用的影像資料等都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在這個階段教師應采取的策略是:
(1)學生先學的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
(2)促使學生自學的最大化。
(3)預設問題突出重難點。
(4)關注有價值的生成性問題。
(5)要有及時的評價。課堂教學與教學評價融為一體,評價可以是口頭的、書面的、也可以是習題等形式。
三、關于教學目標的反思
1.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具體化。通常的教學目標中出現的行為主體都是教師,目標過大過高,混淆了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要有可操作性、可檢測性,達成度要高。
3.選擇到底學什么?
4、確定到底學到什么程度?
5.分清課時目標和年段目標。
6.問題設計是關鍵。因為問題設計反映了教師的學科水平,設計的問題科學實際,教師像主持人一樣在課上轉來轉去,一句含金的話都沒有,但學生都懂了,才是問題涉及的最高境界。
四、關于本校常態課中存在的問題的思考
1.教師總體上講得太多,但沒有意識到。
2.課堂上暴露的問題不夠,解決更少。
3.沒有正視學生間的差異。
4.不明白自己的每個教學行為的價值取向,用意何在,有盲目性。
5.課堂上“正確的廢話太多”——講的都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
6.沒有徹底理解“學科體系的邏輯結構與學生的認知邏輯結構不一定重合”。
7.沒有樹立“任何學生接觸到新知識前頭腦并不是空白的”認知思想。
8.課堂實效不高。
9.教師太依賴與教材。沒有認識到教材僅僅是個載體,沒有把眼前需要的東西放入教材。
10.教學設計機械套用,一種模式打天下。對“同文”“同題”“同科”等“同課異構”的視域、要求、方法、情景等認識不清。
11.學情分析中沒有反思三個問題:(1)基本懂了怎么辦?(2)有懂,有不懂,怎么辦?(3)基本都不懂,怎么辦?
12.課前預習不知道預習什么,怎么預習?
五、關于構建課堂的有效性的反思
1.歸納日常教學中的弊端: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有什么問題?如何改?
2.關注學校的常態課,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歸納總結:(1)怎么改變?(2)如何管理?
3.提煉典型課堂教學的成果。在“獨立自學——合作學習——聯系反饋”的原則下,針對學科、學段、課型等的不同,都要有不同的方法,一種方式、方法、手段不能用于所有的課堂。
4.循序漸進,抓“反復”,反復抓,讓教師在對話、研究、實踐中求得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
5、關注兩個問題:學生想什么?怎樣才能學會?
六、關于如何構建有限課堂的反思
1.目標的明確是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導入時間一般應控制在5分鐘之內。設計生動的導入語言,利用圖片展示、實驗演示,讓學生感到課堂教學既有意義又富有趣味,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如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小數點搬家》一課中,利用小游戲體會小數點的移動對小數大小的影響,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2.創設啟發學生思維情境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創設富有聯想的教學情境,在導入過程中將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預先告訴學生,使之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增強學習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有了明確的認識,學習過程就能主動和有序。讓學生從不 同的處理事情方法、態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絡結構,培養有條理地進行語言表達的能力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
3.合理分工、合作探究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在課堂上要注意凸顯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關任務。“合作”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知識點質疑、釋疑,讓學生就自學過程中的難點或易錯點相互討論、交流。然后,一部分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跨小組來解決,全班學生人人參與,個個都有受表揚的機會。
4.展示提升、點撥歸納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精髓。自主學習探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難點、易錯點,教師采用點撥提問的形式,讓已經會的學生來展示,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當學生展示時,不能一味的鼓勵,要肯定優點的同時,指明不足,培養學生的是非觀。這一環節最重要的不僅是釋疑解難,最重要的是發現學生特別是有待激勵學生的閃光點,表揚學生,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讓每一位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5.練習鞏固,總結反饋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試金石。練習檢測要以質勝量,抓住知識的縱橫聯系,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高度的自測題,主動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形式實現當堂達標、當堂反饋、當堂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