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玲 徐萍
【摘 要】在國家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的戰略背景下,我國高校知識產權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知識產權服務方面。本文分析了“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服務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要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及服務支撐機構、構建高效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服務和交易平臺建設、引進和培養知識產權管理專業人才、延伸知識產權服務外延、挖掘服務深度等對策。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服務;問題;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8-012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8.054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s high emphasi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especially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Dual First –rate” background,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institutions、build an effici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ng platforms of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iv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eam, extend the extens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s, and tap the depth of services.
【Key words】Dual First–rate;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ervice; Problem; Construction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強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知識產權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實力的重要指標,是國家創新驅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2012年1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委發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是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1]。
高校擁有社會最豐富的研發資源與最優秀的學術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要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2017年12月,為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絡,提升高校創新能力,支撐高校“雙一流”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聯合制定了《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2],鼓勵高校自主設立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并建議掛靠圖書館。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開展好基于知識產權的服務,提升高校創新能力,支撐高校“雙一流”建設,是高校應當思考的問題。
1 “雙一流背景”下高校知識產權服務存在的問題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立已經35年了,高校仍存在著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宣傳力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閑置率高、流失嚴重等重大問題,很大程度歸根于高校未將知識產權管理及服務提升到高校發展戰略日程上來。
1.1 知識產權組織管理體系建設落后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高校和科研機構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僅占25.6%和31.3%,沒有專門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而由科技處等代為管理的占59.9%和59.8%[3]。我國已經制定了專門知識產權管理政策的高校占87.1%,沒有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政策但在其它規章制度中提及的高校占6.7%,沒有知識產權管理政策的高校占5.5%[4]。作為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知識產權管理必須有專門的機構、具備各類學科研究背景的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必須制定嚴謹的、規范的、具有時效性的知識產權管理政策,否則很難開展。
1.2 知識產權管理政策導向偏離
我國高校定位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高校科研人員關注論文、著作等形式的名譽產權較多,對專利重要性的認識不充分,有大量高新技術成果在沒有申請專利的情況下,通過發表論文、成果鑒定、學術期刊等方式在國內外公開,等于無償奉獻給了全世界和競爭對手。
很多高校在科研工作考核指標設置上,重數量而輕質量,重形式而輕應用。很多高校將授權專利數量作為職稱評定和科研結題的標準,部分項目經費包含專利申請和專利維護的費用,造成在校師生大規模撰寫專利申請,追求專利數量[5]。從1986年到2015年,我國高校專利申請獲得授權專利的比例為52.1%[6],質量不過關是授權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