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美 張艷萍 劉曉玲


【摘 要】 目的: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區老年血脂異常防治健康教育的適宜模式。 方法:選取在本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確診為血脂異常的120名60歲以上老年人,實施血脂異常防治管理小組干預,通過健康大課堂、微信遠程教育、電話隨訪、門診指導等干預方式,加強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監測并記錄干預前后6月BMI及血脂四項水平,對血脂異常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及血脂異常生活方式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1)通過健康教育后居民血脂異常防治健康知識知曉水平大大提高,居民生活方式較干預前有明顯改善,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2)自我健康管理后,BMI、LDL-C、TC、TG較干預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在社區高血脂的老年人中,成立血脂異常防治管理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有關血脂異常防治健康教育指導,可提高干預對象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脂水平,促進社區老年慢性病綜合防治和管理。
【關鍵詞】 社區; 血脂異常; 健康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002-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升,中國人群血脂水平逐步升高。人群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升高將導致ASCVD發生風險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血脂異常的發生與發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對防治高血脂有重要意義。在我中心健康體檢的60歲以上老年人中,高血脂的檢出率達到36.45%,但其中大部分人對血脂的危害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不足,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差,長期體檢存在血脂異常。為進一步了解社區老年居民對血脂異常防治知識知曉情況和生活方式情況,控制他們的血脂水平,降低老年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特制定本研究以求探索科學有效的社區高血脂防治健康教育的適宜模式,現將在甘家口社區老年健康體檢中確診的血脂異常的120人6個月的健康教育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到2017年4在我中心進行健康體檢的60歲以上居民120名,依據《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血脂異常診斷標準,經生化檢測TC ≥ 5.2mmol/L , LDL-C ≥ 3.4mmol/L , TG≥ 1.7mmol/L ,HDL-C < 1.0mmol/L,非HDL-C≥ 4.1mmol/L 確診為血脂異常,其中男68例,女52例,平均年齡(68.13±2.04)歲。
1.2 研究方法
1.2.1 血脂健康知識認知調查:采用自擬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干預前后調查。制定血脂異常的健康知識問卷內容包括:是否知道自己血脂水平、血脂異常的病因、血脂異常相關表現和危害、血脂檢查的常用指標、哪些不良生活方式容易導致血脂異常、預防血脂異常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認知行為等。
1.2.2 健康宣教干預 實施血脂異常管理小組干預,組織血脂異常的居民成立血脂異常管理小組,由全科醫生、全科護士、預防保健醫生組成血脂異常防治社區服務團隊服務干預對象,通過健康大課堂、微信遠程教育、電話隨訪、門診指導等干預方式,加強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包括:首次給干預對象每人發放 《認識高血脂》宣傳手冊1本;每天通過微信平臺推送血脂防治相關科普知識;每月給高血脂管理小組成員開展2次健康大課堂;每2月通過電話聯系隨訪一次;每月或每季度門診隨診時給予門診指導。教育干預對象記錄膳食運動生活日記,實時進行個體化指導,個別輔導健康教育內容包括:①告知干預對象誘發高血脂的多種危險因素,如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缺乏體力活動等不良生活方式。②告知居民肥胖是血脂代謝異常的危險因素。③告知干預對象防治高血脂的重要手段是養成和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營養膳食,積極參加有氧鍛煉,戒除不良生活行為等。
1 . 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后分別監測BMI、LDL-C、TG、TC、HDL-C 4 項指標,干預前后測評居民血脂異常防治知識水平及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應用 SPSS 19.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用t 檢驗; P < 0 . 0 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120例老年人高血脂防治知識水平知曉情況
2.2 干預前后居民生活行為方式變化情況
2.3 干預前后居民BMI及血脂四項指標變化比較
3 討論
血脂中TC、LDL-C是導致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生的病理基礎,其水平的升高將促進和加速血管硬化,導致發生ASCVD風險增加。2012 年全國調查結果顯示[1]中國成人血脂異??傮w患病率高達 40.40%,流行病學資料統計提示,人群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升高將導致2010 年-2030 年期間我國心血管病事件約增加 920 萬[2]。由此可見,血脂異常的嚴重性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目前高血脂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血液中的隱形殺手。
飲食和生活方式異常對血脂異常有重要影響,飲食治療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措施[3]。在我中心參加老年人健康體檢者中,他們很多不知道自己存在高血脂,甚至很多人長期喜食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食物,有吸煙、過度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對血脂危害及其防治方面認識不足。加入血脂異常管理小組后,通過反復強化健康宣教,他們能夠合理膳食,做到每日膽固醇攝入小于 300 mg,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應小于總能量的 7%,每日烹調油少于 30 g,植物固醇 2~3 g/d,水溶性膳食纖維 10~25 g/d,碳水化合物攝入以薯類、谷物類和全谷物為主,堅持每周參加5次以上每次保持30分鐘的有氧鍛煉,保持健康體重,干預半年后,他們對血脂危害、健康生活方式認識有了很大提高,較干預前有統計學差異。長期持續的高血脂小組管理,居民逐漸摒棄了吸煙及飲酒等不良嗜好,6月干預后,吸煙者由37人降為12人,飲酒人數由38減到11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低脂飲食和中等強度鍛煉較干預前人數增加。這也證實,組織高血脂健康管理小組,開展血脂異常相關的健康教育,居民改變了以前高脂飲食、飲酒、吸煙、運動少等不良生活習慣,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血脂異常認識同時,也促進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說明高血脂健康宣教是成功的,抓住了社區防治血脂異常的核心環節。
LDL-C 水平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危險因素 ,TC 是血液中各種脂蛋白所含膽固醇的總和,TC水平受飲食、遺傳、性別、年齡等因素影響,長期高脂飲食會增高TC。LDL-C 或 TC 水平對個體或群體 ASCVD 發病危險具有獨立的預測作用[4-6],TG受生活飲食、運動及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調查資料表明,血清 TG 水平輕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危險性增加[7]。HDL 能將外周組織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分解代謝,即膽固醇逆轉運,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積,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HDL-C 高低受遺傳因素影響,研究表明運動和少量飲酒會升高 HDL-C。本組研究中,通過6月高血脂健康管理小組干預后,居民BMI、TC、LDL-C、TC水平較干預前明顯下降,這與他們改善高脂飲食、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及加強有氧運動有很大關系,而HDL-C沒有變化可能與干預時間比較短,研究對象為老年人有關,有待進一步隨訪觀察。
血脂異常的一級預防重點在社區,尤其是老年人,合并慢性病較多,ASCVD風險評估屬于高危或極高危人群。高脂血癥發病與其知識、認知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社區,做好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一級
預防是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的重要內容,因此,將血脂異常健康管理小組作為一種干預手段,在患者接受醫療保健服務的同時,開展全面系統科學的健康教育指導,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有利于血脂控制,促進慢病管理和防治。這種知信行健康管理模式在社區慢性病管理服務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 .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 . (2015 年 ). 北京 : 人民衛生出版社 , 2015.
[2] Moran A, Gu D, Zhao D, et al.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0, 3: 243-252.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 正確認識合理使用調脂藥物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1, 29: 705-706.
[4] 武陽豐 , 趙冬 , 周北凡 , 等 .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診斷和危險分層方案的研究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7, 35: 428-433.
[5] Zhao D, Liu J, Xie W,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assessment: a global perspective.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2015, 12: 301-311.
[6] 王薇 , 趙冬 , 劉靜 , 等 . 中國 35~64 歲人群膽固醇水平與 10 年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 .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 2006, 34: 169-173.
[7] Miller M, Stone NJ, Ballantyne C, et al. Triglycerid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1, 123: 2292-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