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林青
【摘 要】 根據《中國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要求,我國農村飲用水環境和質量存在一定問題,究其原因,這和基層農村的供水管道處理、衛生廁所覆蓋程度、工業化建設處理等有關。此外,農村的衛生環境和城市建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也會產生大量的待處理的生活垃圾、工業垃圾,這些行為嚴重污染了農村的飲用水和環境污染。
【關鍵詞】 農村飲用水;污染;衛生環境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014-01
水、土地、空氣是維系人類生存的必要物質。環境質量的好壞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因此,加強基層對水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尤為重要。但是,由于農村環境偏遠、交通和物質條件較差,文化程度較為局限,因此基層農戶對于飲用水、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不強,造成了大量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本文通過分析基層農村飲用水使用現象,對其影響原因和程度進行分析,并列舉了相關措施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其衛生環境現狀。
1 基層飲用水衛生現狀
依照國家相關規范定義,農村用水面臨著較大阻力,根據國家相關疾病預防中心調研分析,我國農戶在水支援衛生處理中存在較多問題。如在農村廁所建設方面,農村大都是老式廁所,采用“茅廁”形式,直接和牲畜圈相連。僅有極少數新房修建的衛生廁所;針對生活垃圾處理而言。過半的農村居民沒有垃圾分類處理的習慣,多是隨意丟棄。據相關數據表明,農村生活化垃圾集中處理的份額進展20%,這也意味著有80%直接投入自然環境,對環境造成了直接損害[1]。
同時,對于污水處理而言,55%左右的居民都是直接排放污水,其中能暗溝、明溝排放量從村戶占25%。僅有20%左右的村戶會采用下水道進行污水排放。更嚴重的是,村內很多化工廠也隨意排放化工液體,這些污水沒有經過化學檢測和處理,很多水資源存在嚴重金屬超標在直接排河流后,嚴重威脅著當地水資源的運行。
2 農村衛生環境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特色化社會主義建設,“新農村”成為了各級基層政府積
極塑造的形象。國家也投入大量環境整治資金和設備,并鼓勵專業環境人才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同時,基層環境監測力度變大,農村衛生處理行為和思想觀念得到鞏固。不過,受到農村傳統的養殖業和農作經濟影響,衛生建設和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畜牧混養增加了農戶傳染病頻率,農村周邊工廠的非規范性操作,造成大量氣體、液體、垃圾排放,也加重了農村環境建設,嚴重威脅著基層群眾的生命健康[2]。除此之外,基層農戶多是隨手丟棄或掩埋、焚燒。垃圾中成分復雜,存在許多難以降解的物質,經過錯誤的處理后,也會污染土地資源和空氣質量。
3 對改善基層農村環境建設的措施建議
3.1 加強基層農戶自覺意識
水資源和環境衛生是保證農村綠色健康發展的基礎。針對當代農村衛生環境分析可知,影響衛生的主要因素有農村惡習、基礎衛生建設、化工處理等。因此,需要從思想上加強群眾對水資源和衛生環境的重視,有助于建立規范化“新農村”建設。
3.2 實行集中化處理
農村地域廣、住戶分散,因此農戶生活垃圾的處理不易收集和處理。建議相關基層單位和村內干部,建立垃圾集中運輸處理站,讓農戶定期、定位、定量、定類處理垃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降低環境恢復成本。
3.3 改善村內供水系統
很多農戶都是采用天然鑿井水,隨著設備老化和環境污染,天然井水不僅成分復雜且極易接觸空氣,造成污染。同時,農村用戶過度地開發地下水資源也會對地質結構和環境造成影響。這些沒有經過衛生處理的水資源,直接飲用會影響村民健康。因此,建議改善傳統的村內供水系統,通過基層政府扶持和群眾籌資,建立健康環保的供水系統,改善當地用水環境[3]。
3.4 減少農業污染
除開人類生存活動造成的污染,與村民經濟活動直接相關的養殖業、農種植業也會影響到村內用水和衛生環境。農戶在種植中采用的大量化肥會污染土質,一些不能降解的化學物質通過人類食用后,也會造成毒素累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因此,建議相關基層單位定期向村民傳播正確的養殖、種植知識,在保證村民經濟產量同時,也實現綠色健康生產,減少農業污染對人們以及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
4 結語
近年來,通過基層政府和農戶的不斷努力,基層農戶經濟水平和衛生環境都發生著重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環境,及當代人們生活的干擾。在此基礎上,依舊存在著很多水資源處理和衛生環保建設問題。建議相關基層單位加強和農戶合作,通過積極調研、舉措共享等方式,改善當地環境,早一步實現“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彩燕,林坤立,麥杰榮,關金宏,鄭梅,梁小弟. 茂名市茂南區農村飲用水水質與環境衛生現狀調查[J]. 中國熱帶醫學,2016,10(06):771-772.
[2] 謝信南,張日樹,鄧友文,盧建聰,盧鶴新,羅偉忠. 永定縣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J]. 職業與健康,2018(10):1070-1072.
[3] 于云志,張風,李莎霜,農村飲用水及環境衛生的影響因素探討[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