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珍

【摘 要】 目的:探討對厭食兒童實施體表胃電圖診斷結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30例厭食兒童患者,并選擇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30例兒童為對照組。對兩組兒童進行體表胃電圖診斷,分析厭食兒童胃電活動狀況。結果:對照組健康兒童的胃竇部體表投影上的胃電圖主頻顯示其均在2-4周/分,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實驗組胃電主頻活動低于對照組,胃電主頻缺乏規律性,同時節律紊亂,表明其存在胃動過緩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電圖在厭食兒童胃功能異常方面的檢測上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檢測出胃電主頻、節律等參數,因而可作為輔助檢測兒童厭食癥工具。
【關鍵詞】 厭食兒童;體表;胃電圖;檢測結果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023-01
厭食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兒科消化系統癥狀,又可稱之為消化功能紊亂,在臨床診斷過程中主要依賴于患者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胃電圖是通過腹部體表電極對胃肌電活動進行記錄的方式,在胃動力性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同時在小兒腹痛、消化道潰瘍等方面積累了診斷經驗[1]。基于此,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30例厭食兒童患者,并選擇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30例兒童為對照組。對兩組兒童進行體表胃電圖診斷,分析厭食兒童胃電活動狀況。現進行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收治的30例厭食兒童患者,并選擇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30例兒童為對照組。實驗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6.59±2.13)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3.26±1.11)年。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12歲,平均年齡(7.23±1.04)歲。兩組兒童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實驗組兒童在臨床上表現為不思飲食、每日進食量少、無饑餓感、精神狀態良好、體型消瘦;②排除肝炎、上消化病變以及結核病等;③排除嚴重心、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④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一般方法
對兩組兒童采用胃腸電分析儀進行體表胃電測試。測試前3d禁止服用任何藥物,并禁食12h;測試前,所有兒童需安靜休息30min,以確保測試結果準確性與穩定性。在測試的過程中所有兒童取仰臥位,將電極貼放置于兒童胃竇部體表投影處,對其胃電活動進行連續6min測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兒童胃電主頻活動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
經SPSS20.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計算。計數資料以(%)形式展開,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形式展開,進行t值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健康兒童的胃竇部體表投影上的胃電圖主頻顯示其均在2-4周/分,表明具有規律性,而實驗組兒童的胃電主頻缺乏規律性,同時胃腸電節律紊亂,表明其存在胃動過緩狀況。實驗組胃電主頻活動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由于人體的胃平滑肌始終存在電活動,能夠檢測胃運動功能的主要方式為控制胃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進一步了解胃電活動。通常情況下,檢查的方式主要包括腔內胃電圖與體表胃電記錄,其中腔內胃電圖是將電極直接置于受檢人的胃竇與胃體黏膜,從而便能夠對胃平滑肌電活動情況進行準確記錄,該方式是臨床上診斷胃平滑肌是否存在異常活動的有效方式,但因該種檢查方式具有侵入性因而難以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普及[2]。而隨著體表胃電記錄技術的問世,因其屬于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準確性高、操作簡單以及可重復性等特點而得到廣大臨床醫師與患者的認可。胃電圖在臨床診斷中主要是通過受檢人上腹部胃體表投影位置所記錄到的胃的電活動進行判斷。人體的胃電活動包括慢波與快波之,慢波即基本電節律,快波負載于慢波之上,又可稱之為動作電位。體表胃電圖能夠對人體胃的慢波進行準確反映,與胃體相較而言胃竇部胃電振幅更高。胃電圖主頻能夠對胃的節律予以準確反映,在胃電圖參數中其主頻具有較大的可靠性。由于正常人群的胃電主頻較為穩定,通常認為正常的胃電主頻與正常胃動力具有相關性,而節律失常則與胃動力障礙相關。
兒童厭食包括病理性與非病理性,其中如消化系統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等病理性原因可導致厭食,但在臨床上發現更多的兒童厭食為非病理性,也就是功能性厭食[3]。造成厭食的主要原因為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飲食結構及習慣,高糖、高蛋白及某些含添加劑飲食可能會降低兒童食欲,從而導致其出現不吃蔬菜、挑食等。同時飯前吃含糖量較高的零食及不定時吃飯,生活不規律等也會對食欲造成影響,甚至有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對小兒采取勉強以及強迫進食,反而會導致兒童出現類似神經性厭食狀況。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胃電主頻活動低于對照組,胃電主頻缺乏規律性,同時節律紊亂,表明其存在胃動過緩狀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健康兒童的胃竇部體表投影上的胃電圖主頻顯示其均在2-4周/分,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說明,胃電圖在厭食兒童胃功能異常方面的檢測上具有一定的價值,因而是輔助檢測兒童厭食癥的重要工具,能夠較為準確地診斷出胃動力功能異常狀況。
綜上所述,胃電圖在厭食兒童胃功能異常方面的檢測上具有一定的價值,能夠檢測出胃電主頻、節律等參數,因而可作為輔助檢測兒童厭食癥工具。值得大量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麗梅,黃曉群,王成喜.胃電圖在兒童厭食癥臨床診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3,(z1):302-302.
[2] 孟小雨,王文革,姚偉偉, 等.緩解期哮喘兒童胃腸動力障礙的臨床表現和胃電圖改變[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3):285-288.
[3] 林鐵華.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腦電圖特點與診斷探討[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8,16(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