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香 張軍文


【摘 要】 壓瘡又被稱為褥瘡,是由局部組織壓力過大產生,同時也是婦產科的護理難點。為了降低婦產科患者壓瘡的發生率,應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基礎上采用臨床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 中西醫;婦產科壓瘡;護理要點
【中圖分類號】R7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09-01
壓瘡作為一種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如若不對患者及時治療便會威脅患者生命,中西醫結合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改善患者不良癥狀,提高術后恢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對2017年9月~2018年7月間我院婦產科收治的壓瘡患者60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按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患者,分別采取不同護理措施。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行綜合護理干預:
當患者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應及時將患者送往病房休息,為了避免壓瘡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避免患者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為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還應對患者心理特點加以重視,利用多種方法來轉移患者注意力,對于不能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為其翻身,并做好保濕護理,降低壓瘡的發生率。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加強用藥指導,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如若患者濫服藥物便會引發一系列不良癥狀的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把本次統計所得相關數據的結構記錄至統計學軟件SPSS20.0中,以便統計分析相關數據,經過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后,應用(x±s)來表示計量資料,并通過t進行檢驗;應用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使用卡方X2檢驗,然后比較所得數據,如果存在顯著的差異,即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采取P<0.05表示。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2.3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臨床指標、SDS、SAS評分情況
3 討論
3.1 導致婦產科患者壓瘡發生的原因
經研究婦產科患者壓瘡的產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垂直壓力因素、摩擦力因素、剪力因素、營養因素,詳情如下。
3.1.1 垂直壓力因素
垂直壓力作為引發壓瘡的關鍵因素,患者在手術后若長時間臥床,便會承受垂直壓力,在這種壓力作用下患者皮下毛細管便會受到壓迫,長此以往患者相關組織便會發生壞死,致使壓瘡產生。
3.1.2 摩擦力因素
除垂直壓力影響外,摩擦力也是一大因素,患者皮膚正常組織受摩擦力影響便會損壞皮膚角質層,在這種情況下角質層一旦被液體浸潤便會引發壓瘡。
3.1.3 剪力因素
剪力因素是由摩擦力與垂直壓力結合產生的,當患者長時間臥床后,抬高床頭身體下滑會導致平行摩擦力的產生,在患者自身重力與摩擦力相互作用下會產生壓瘡。
3.1.4 營養因素
如若患者在術后未攝入足夠營養,會導致肌肉出現萎縮,使患者內循環發生紊亂,加劇了壓瘡發生率。
3.2 護理要點
為了降低壓瘡發生率,還應對護理要點加以重視,詳情如下:
3.2.1 減少垂直壓力護理:
在臨床護理中為了避免患者皮膚受垂直壓力影響,護理人員應適當 增加巡視次數,對患者體位進行引導,確保2小時換一次體位,并將適當的支撐物放于骨隆突位置。
3.2.2 減少摩擦力護理
另外患者在下床或離開輪椅時,護理人員應避免拖動患者,并將突出位置利用軟布包裹起來,例如足跟、肘部,通過這一手段來避免剪力及摩擦力的產生。護理人員在移動患者時應避免拖、推、拉等動作的發生,并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教授家屬使用放便器。
3.2.3 做好保濕護理
對于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患者應加強保濕護理,將吸水墊料放置于患者床單下,并對床單定期更換,避免浸潤現象的發生。
3.2.4 功能指導
與此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指導患者家屬每天給患者按摩,清洗身體,從而促進血液的有效循環,預防壓瘡的產生,促進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
本次研究對常規護理與綜合護理的干預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顯效為10例,占比33.33、有效患者6例,占比20.00%、無效患者14例,占比46.67%,護理效率為53.33%;觀察組中顯效患者10例,占比33.33%、有效患者6例,占比20.00%、無效 患者14例,占比46.67%,護理有效率為93.33%,數據比較差異顯著。
綜上,在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婦產科患者中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護理干預效果及護理滿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俞紅蘭.中西醫結合用于防治婦產科壓瘡的護理要點初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19):141-142.
[2] 田文英.婦產科護理管理中引入風險管理的效果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8,34(14):2261-2263.
[3] 張玉鈺.中西醫結合用于防治婦產科壓瘡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