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
【摘 要】 伴隨各類抗生素在疾病臨床治療中應用范疇不斷拓展,病原菌耐藥性相應提升,甚至對多類藥物產生耐藥性。由這些多重耐藥菌誘發的感染已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并有上升的趨勢。加護理干預,是阻斷骨科多重耐藥菌傳播渠道,降低患者院內感染發生,實現醫院感染全面控制的重要舉措。本文對骨科多重耐藥菌相關護理干預對策做出綜述探究。
【關鍵詞】 骨科;多重耐藥菌;感染;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36-02
為有效控制醫院感染,主要方法是預防耐藥菌感染、科學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藥菌株的生成量。骨科收治的多由外傷所誘發的多發性骨折與嚴重的組織創傷病例,傷口污染較為嚴重、手術創面較大、住院時間較長,是多重耐藥菌誘發患者傷口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強醫院感染全面管理,對患者疾病治療、病情轉歸具有很大現實意義。
1 多重耐藥菌
多重耐藥菌,即擁有多重耐藥性的病原菌,被定義為一種微生物對三類或三類以上抗生素同時耐藥,而不是同一類三種。多重耐藥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變,或外膜滲透性改變與形成超廣譜酶。最近幾年,微生物耐藥率有不斷上升趨勢,藥物不合理使用與濫用是主要原因,美國抗生素的濫用率為40.0-80.0%,每年因耐藥菌死亡的病例約4萬,我國濫用現象更為嚴重[1]。對于醫院即其他人群密度相對較大的社會公共場所,病原菌易誘發交叉感染,若不能及時予以有效干預措施,爆發性流行發生的風險將會明顯增加,最終釀成嚴重后果。
2 骨科病例感染多重耐藥菌分析
骨科病例感染多重耐藥菌的位置以手術切口、呼吸道、血液與尿道等為主,且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究其原因有:①骨科患者術后需長期制動臥床,身體得不到有效鍛煉,胃腸蠕動緩慢,以致食欲降低,消化效率偏低,機體免疫力相應下降,并且術中侵入性操作較多,故此成為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高危群體之一;②術后大量應用頭孢硫脒、鹽酸克林霉素等廣譜抗菌藥物。細菌在對藥物連續篩選期間,耐藥性連續提升,很可能出現多重耐藥的現象。③醫患、護患等之間的交叉感染,也是誘發多重耐藥菌感染在醫院數次出現、不能整體消除的主要因素之一。
3 骨科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的護理措施研究
3.1 認真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
針對開放性骨折患者,在其入院24-48h內建議把傷口分泌物送往檢驗科,開展細菌培養和做藥物敏感實驗。針對初期檢查出的細菌攜帶者,臨床醫生需加強對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對易感染體質者需盡早進行細菌檢測,以提升病原菌送檢率,相關人員應深度解讀關細菌耐藥性的檢測及報告。在無特殊情況下,傷口感染者分泌物每周需送檢1次。若發現院內有感染病例或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尤其是MRSA感染者,應及時將相關信息上報至感染管理部,醫生可對該類患者立即實施隔離措施,同時減少尿管、靜脈穿刺等的留置時間與數目。
3.2 嚴格隔離,防治醫院感染傳播
有研究指出,盡早隔離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是降低院內感染爆發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故此,在臨床護理中,針對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建議依照接觸隔離原則隔離患者,最好把患者安置在單間病房,將接觸隔離標識安設在床頭。在環境條件允許情況下,可把感染同類多重耐藥菌者安放在病房內,向患者家屬、親友等講述多重耐藥菌的危害性,減少探視陪伴人員。病房每天按時通風換氣,同時早晚用紫外線消毒兩次。醫護人員在與多重
耐藥菌感染患者接觸前應穿戴相應的防護用品,特殊情況下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將使用后的物件安放在雙層醫療廢物袋內,同時粘貼警示標志,經密封處理后轉送。患者應用過的一次性醫療及生活用品,都屬于醫療廢物,需裝進黃色垃圾袋內,嚴格密封處理并張貼標識,借用防滲漏容器密運送至指定位置。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及病情嚴重性,加強多重耐藥菌相關知識宣教,協助患者對多重耐藥菌感染誘發因素、危害性、防治方法與相關注意事項有較全面認識,并了解患者術后治療心態,適時進行心理疏導,提升患者參與術后各項治療與護理工作的積極性,以實現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有效預防,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的風險,同時明確限定患者的活動范圍,減少外出次數,若需到其他科室做進行檢查或治療,則需事前通知相關科室落實預防措施。
孫海玲[3]等在醫院2009-2011年骨科病人感染多重耐感染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多重耐藥菌感染的人數不斷上升,分別為55例、58例與68例提出應給予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一定重視,加強監護與防治的建議。例如,孫海玲等建議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病例,在隔離基礎上,應單獨使用一條毛巾,且每日單獨消毒清洗、晾干后以備用,同時建議患者勤換毛巾,以防病原菌等在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滋生。
3.3 提升患者機體的抵抗能力
多重耐藥菌屬于機會條件致病菌,骨折術后患者免疫力偏低,此時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概率相應提升,針對已感染患者,醫護人員應積極引導患者多進食優質蛋白、維生素、熱量高及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患者術后機體抵抗能力,促進疾病的盡快康復。李永艷在對骨科36例開放性骨折傷口合并多種耐藥菌感染的患者護理干預中,加強飲食指導,必要時還輸注適量白蛋白、血漿等,以全面提升患者術后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的早日愈合。李永艷[4]選擇36例開放骨折患者傷口并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加強飲食干預。結果表明,36例患者中有32例傷口痊愈出院,其余4例患者加強護理干預,1-2個月后,傷口痊愈出院,科內未誘發醫源性感染。
4 小結
最近幾年中,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促使臨床細菌耐藥性連續提升,多重耐藥菌感染逐漸演變成國內外共同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各國專家、學者積極探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解除方法。本文筆者認為多重耐藥菌感染可防、可控,護理人員應積極學習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知識,加強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管理,以將其危害性降至最低水平,實現對醫院感染的有效預防。
參考文獻
[1] 王晶,高麗,高興,等.頸脊髓損傷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分析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5):54-56.
[2] 劉莉.骨科病房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15例護理[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6,13(12):66-67.
[3] 孫海玲,李波,顏婕,等.骨科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3,27(14):1342-1343.
[4] 李永艷.骨科36例開放骨折患者傷口并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2):1648-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