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執政和發展成為俄國社會主義國家新主題的背景下,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這種探索涵蓋了引入市場機制的多種經濟形態的治理、以權力監督為核心的政治治理、以城鄉教育均衡化為核心的文化治理等多個方面,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對執政思維的拓展,以及在執政思維增長過程中的制度適應性,構成了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的歷史源頭。
關鍵詞:列寧晚年;國家治理;社會主義
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落后國家基礎上的,十月革命以后,列寧即面臨著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現實問題。經歷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型,列寧敏銳地抓住了執政和發展的新主題,對國家治理問題進行了初步但重要的探索。
一、背景:執政和發展的新主題凸顯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把世界革命當做俄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題,他試圖通過俄國革命實現歐洲革命,進而完成整個世界的社會主義革命。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穩定性,同時,俄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社會各方面的實際利益和積極性受到抑制。1921年初,俄國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也轉變了“世界革命”的構想。俄國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即執政和發展的問題,擺在了列寧面前。
面對執政和發展的問題,列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的重心轉變論,他指出,“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種根本改變表現在: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斗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痹谶@里,列寧所說的文化即“大文化”,是物質文化和文明發展的形態。
隨著執政和發展新主題的凸顯,列寧開始充分意識到國家治理的問題。1922年3月,在俄共(布)十一大政治報告中,列寧指出:“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要我們能夠正確的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p>
二、探索: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初建
在列寧看來,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治理是一個有機體系,是包含了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等方面在內的協調建設。因此,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探索也是從多方面展開的,他初步構建起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框架。
(一)以市場化為導向、多種經濟形態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治理
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列寧逐漸意識到經濟體制改革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社會主義制度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為經濟發展社會化提供了可能,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市場的自我調控有利于實現社會財富的全民共享,市場的制度化需求,有利于監督利益固化的趨向。
允許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列寧晚年思想中的一個重大創新。俄國的客觀環境使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不可避免,面對市場經濟全新環境的經濟治理,列寧首先強調法律的權威。在講到司法人民委員會如何適應新經濟政策的環境時,列寧指出:“做生意吧,發財吧,我允許你這樣做,但是我們將加倍嚴格的要求你做老實人,呈送真實準確的報表,不僅要認真對待我們共產主義法律的條文,而且要認真對待它的精神,不得有一絲一毫違背我們的法律?!?/p>
(二)以權力監督為核心、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政治治理
十月革命前后,俄國法治尚未建立健全。隨著法制建設的推進,蘇俄逐漸實施無產階級先進階層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間接代表制度。列寧敏銳地意識到,被選舉的代表或官員雖然是基于人民的信任掌管國家權力,但他們仍然可能濫用權力,列寧要求充分發揮法律和制度在社會主義治理中的規范作用,其中包括權力要在法制框架內運行。
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治理,不僅需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作保障,也必須建立在體制意義上的權力有效性、決策科學性和權力所代表政治價值的平等性的基礎上。在此意義上,列寧指出首先要改善國家機關,第一步即改善中央監察委員會,加強中央監察委員會對中央委員會的監督。中央監察委員會是1920年俄共(布)九大上設立的黨內監察機構,這一機構由專職人員組成,只對黨的代表大會負責。它監督中央委員會,并與中央委員會一起作為中央領導機構抵制地方分散主義和官僚主義,捍衛國家統一和法制的實施。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為俄國國家政治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石。
改善國家機關,還必須加強人民對黨和國家權力的監督。列寧指出要實現人民監督權力的制度化,正是出于這一考慮,1920 年 2 月,列寧把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改建成為工農檢察院,試圖加強人民對黨和國家工作的監督和檢查。另外,列寧還從黨政關系的角度提出把工農檢察院和中央監查委員會合并的設想。他主張為了加強工農檢察院的工作,必須要用特殊的方式把黨的監察機關和蘇維埃的監察機關“合并起來”,使工農檢察院的領導“具有中央委員會的權利”。
(三)以教育水平提高、城鄉均衡發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文化治理
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主張文化發展是提高人民治理手段的關鍵,他強調,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主義政治,文盲在政治之外;除了經濟手段,文化是聯合工農群眾的精神手段。因此,提高社會主義文化治理水平也成為列寧晚年關于社會治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社會主義文化治理的探索中,列寧主張實事求是地制定文化建設和發展戰略,反對抽象的空談。首先,他指出要把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地位,國家預算要保證教育經費;要重視教師的地位和物質生活,如果不把教師的地位提高到應有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
三、列寧晚年對國家治理探索的當代啟示
列寧晚年是一個很短暫的時期,許多問題的認識并不系統和全面,但其探索仍在深層次上表現出了俄國共產黨執政思維的增長以及通過制度調整和制度建設所體現出來的制度適應性,這一點構成了列寧晚年政治思想最具現代性的元素。
第一,法律的統一和權威。在一個由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經濟社會日益多樣化的發展環境中,列寧沒有簡單地套用過去的以行政命令為主的方法,而是不斷強調法律的重要性。無論是要求資本家遵守共產主義法律條文,還是要求把國家計劃法律化,都體現出列寧對法的統治重要性的認識。此外,列寧還強調要用法律手段來推進和加強共產黨員的純潔性。1922 年 2 月 22 日,列寧在給司法人民委員部德·伊·庫爾斯基的信中說:“在你監禁的共產黨員中有幾個判刑比犯同樣過失的非黨人員更重?你監禁了多少個犯有官僚主義和拖拉作風罪過的官僚主義者?”這反映出列寧對共產黨員更嚴厲的法律要求。
第二,權力的監督和制衡。十月革命后的具體政治環境使俄國走上了共產黨一黨執政的道路,在一黨執政的環境中如何保證黨的決策不犯錯誤是國家治理中的關鍵性因素。顯然,列寧晚年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他對中央委員會建設的強調,對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央委員會關系的設計,是試圖建立起一種“等級錐體型”的權力體系,這表明列寧抓住了一黨執政條件下權力規范的要害和國家治理制度的核心。
第三,堅決反封建主義。在探索國家治理和推進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列寧晚年開始注意到封建主義對黨和國家機體的影響這一重大問題。列寧以一種非常悖論的方式指出:“在社會關系、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所有領域中,我們是‘極端革命的。但在尊敬上司,遵守辦文的形式和禮節上,我們的‘革命性往往被最腐敗的因循守舊的習氣取而代之了?!绷袑庍@里所說的“最腐敗的因循守舊的習氣”,實際上就是俄國長期封建主義在黨和國家機構中的現實主義表征。列寧提出這一問題,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建設具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頁.
[2] 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341頁.
[3] 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頁.
[4]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頁.
[5]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3頁.
[6] 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頁.
[7]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3頁.
作者簡介:魏培培,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