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蘇
摘 要:就當前越來越熱的考研現象,以大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從考研動機、考研意愿影響因素、考前因素、心理因素、復習因素和報考因素6大類進行系統全面地分析,并提出針對大學生考研的建議和對策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考研動機;影響因素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290萬,2016年為177萬,短短三年時間,這一數字增長率為64%,考研大軍不斷擴充,“考研熱”持續升溫,考研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與日俱增。大學生都是為什么而選擇考研?考研意愿和考研全程各個階段的影響因素都有哪些?是本文的出發點所在。國內有關大學生考研的研究主要是從不同角度就考研動機、心理狀態以及情緒等非智力因素進行的探究,而對于影響考研全程各個階段的各方面綜合因素的探究卻還不多。
一、大學生考研動機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考研動機。當前大學生的考研動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壓力,目前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就業十分激烈,以及很多企業的高求職門檻,考研已經逐漸成為很多大學生緩解就業壓力或是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二是學術研究,一部分學生為了提升專業水平和知識能力,希冀在學術研究方面有更高的追求;三是從眾效應,有的學生本身并沒有考研意向,但是受到周圍的同學的影響,因此盲目乘風,參加考研;四是家長或個人因素,也有一些學生是因為家長的期盼而選擇考研;其他的還有名校情結或是對于本專業不滿等等。
(二)考研意愿影響因素。大學生考研意愿的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個人因素,比如性別、成績水平、生源地等自身的因素,比如女生在求職時會受到部分工作單位的歧視,很多女生就會選擇考研來逃避壓力;二是家庭因素,父母對于考研的態度、家庭的收入收入水平等對于大學生的考研意愿具有直接的影響;三是社會因素,很多用人單位提高了高求職門檻,很多大學生為了進入更好的單位、更高的收入水平而選擇考研;四是學校因素,很多地方院校大力鼓勵學生考研,有的從進校就開始進行宣傳和動員。
(三)考前因素。大學生四年成績平均績點,本科成績對保研至關重要,但對考研的同學并沒有太大影響;考研結果與準備時間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但不代表沒有聯系。什么時候開始準備考研,視自己的情況而定。但是要保證足夠的復習時間和復習效率。考研開始的時間再早,如果每天只是裝裝樣子,效率低下,這樣和不考研沒有區別;但是,如果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地專心學幾個月也很可能考上。
(四)復習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通過基礎鞏固階段、強化階段、沖刺階段踏踏實實復習,既要夯實基礎、也要有多倫復習強化,更要有演練模擬仿真測試,從而不斷地強化知識掌握的程度;并在復習中,要講求有效的復習方法,要學會把知識點、考點整理歸納,使之條理化,對后期的復習有極好的幫助。同時考研初試過了之后還有復試階段,要根據自己分數關注調劑和聯系導師的事項,以提高復試成功率。
(五)心理因素。考研是一個時期備戰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準備,也是一個心理戰。如果下定決心考研,一定要以堅韌的意志堅持下去,不怕困難,勇于堅持,從容樂觀地準備,根據自己制定的計劃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走下去,并要注意學習效率,考研復習是一個自覺地過程,不像是高考復習階段,會有老師、家長嚴格督促,在真正走上考場的時候,則要保持平常心,既不用過度緊張也不要盲目自信,認真審題,合理分配作答時間,要保持卷面整潔、作答規范,卷面是對考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水平的一個綜合反映。
(六)報考因素。考研階段報考因素也會影響考研的成功率,比如是否選擇跨考、跨專業。所謂跨考,多指跨院、跨專業考研,以跨專業最為顯著。近年來,文科類的法律、工商管理、會計,理工科類的醫學以及電子計算機類,社會需求量比較大,找工作普遍容易,待遇薪水也較高,屬于當前比較熱門的專業。據統計,選擇跨校或跨專業考研的考生占總人數的60%。機會與風險并存,選擇跨考也意味著要比考本校本專業冒更大的風險,大多數跨專業考研者在復習中表示會有重重困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考生在報考專業時應該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準確定位。還有報考地區的影響,根據報考學校所在地分為了三個區,國家線也會有差異。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北上廣深的一帶地區的考生占總人數的56%,很多學生表示不愿去偏遠地區讀研。報考地區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考生的就業以及未來的發展,對考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大學生因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定位,選擇相應的地區、院校、專業。
三、關于大學生考研的建議和對策
(一)大學生應端正考研動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應做好人生和職業生涯規劃,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結合自身情況和家庭情況,合理選擇是否考研,端正考研動機,是否是有較高的學術追求,或者是提升學歷水平、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而愿意繼續深造,不僅僅是為了躲避較大的就業壓力或者是盲目從眾而選擇考研,抑或是因為本科就讀高校不夠理想而想要在考研中進入名校的“名校情結”;通過明確自己人生的需要,設定合理的考研目標,這都與后續考研過程中的堅持率和成功率都有重要的關系,考研學習中更多的是靠學習者的自學,需要自覺主動、不斷堅持,需要忍耐孤獨、克服困難、抗衡壓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一定的學習效率,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二)家長應革新觀念,合理引導,尊重孩子意愿。家庭對于個人發展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價值理念都會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升學或是就業選擇,有些家長一味求高學歷,不管孩子是否有興趣都強制考研,而也有家長認為應早點工作掙錢,不要一直讀書;也有家長認為就業就要選公務員機關或是學校事業單位等穩定的去處,不能去企業;這些傳統的觀念都應該革新。家長對于孩子是否選擇考研,應合理引導,以孩子意愿為主,既不要強硬要求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也不要一味打壓不準孩子考研。
(三)高校應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不斷提升,高校擴招規模不斷增大,在當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培養質量卻還是遠遠不能達標,擴招帶來的師資缺乏、大班額教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僵化、學生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好等一系列問題都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也有很多高中生進入大學后因不再像高中有巨大的壓力、嚴格的管束而放縱自我,不再認真學習。同時也有很多一般大學、地方大學因就業率不佳等問題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大一就開始鼓勵學生考研,對學生的培養計劃壓縮至2.5-3年,剩下的1-1.5年全部給學生考研備考。高校自身應正確面對考研,并做好對大學生的引導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保障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學到知識,并具備較好的實踐技能,提升人才的綜合素質,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確引導學生的考研動機。
(四)國家應做好宏觀調控,用人單位要轉變人才觀念。國家應做好宏觀調控,做好長期的教育規劃,并對當前國家的研究生培養規模根據社會需要進行合理預估,從而確定好招生規模、招生人數、錄取比例等,并在研究生培養階段中嚴把質量關,加強對研究生培養的過程管理,嚴把出口,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保證質量。用人單位也要轉變人才觀念,不僅僅是唯學歷更要看應聘人員的綜合素質,也不僅僅是為了單純提高人才招聘門檻,抑或純粹是利用研究生的招牌做宣傳從而提升層次等,用人單位應根據自身招聘崗位的實際需求確定對人才的學歷要求。
參考文獻
[1] 胡赫薇,張高煜.關于考生考研意愿的現狀分析[J].知識窗(教師版),2019(02).
[2] 王萍.新形勢下地方高等農業院校學生考研熱現象剖析[D].山西農業大學,2013.
[3] 肖瀟.考研學生選擇專業以及院校的動機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4] 歐妍君.理性選擇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考研熱”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2.
基金項目:該文受2018年度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考研關鍵影響因素及衍生結果調查研究——以河南大學民生學院為例》資助(編號:MSCYCY-2018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