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由此,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尤為重要。我國西部地區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短板所在和關鍵所在。
關鍵詞:小康社會;生態文明;西部;農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環節,然而,我國西部地區的農村生態環境卻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加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加之黃土高原自身的水土流失嚴重,其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如若放任自流,極有可能成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難點和短板。因此,我們應該緊抓西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這個薄弱環節,全力以赴,做好補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我國西部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態思想主要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環境進行批判、反思,最終找到生態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對資本主義生態問題的表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自然資源的破壞。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對自然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壞。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造成資源的枯竭和浪費,加劇生態惡化。其次,環境污染。馬克思在對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環境污染問題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展開分析評價,發現工業城市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嚴重污染。再次,工人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惡化。恩格斯發現工業城市惡劣的居住環境,嚴重影響著工人的健康狀況。
在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資源富集區的榆林市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大規模資源開發利用引起該地區地下采空,且多處地表塌陷,其地上植被也面臨大面積死亡,再加上環境污染治理和資源開發之間不能協調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本身脆弱的生態環境,加重了該地區沙漠化程度。
(二)關于生態問題的解決對策。首先,正確評價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雖沒有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但已經開始論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馬克思認為人不能凌駕自然之上,掠奪性地開發自然。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破壞,人類將會付出慘重代價。人類處于自然界中,應正確理解自然規律,并評價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次,調整社會結構,改革社會制度。馬克思認為,現有的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方式是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問題的最大障礙,只有徹底改變這種生產方式,乃至全部社會制度,才能真正緩解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
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啟迪我們,在今天我國西部資源富集區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應正確評價人與自然的關系,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意義。
二、陜西省榆林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基本概況。榆林市處于陜西省北部地區,市北部為毛烏素沙漠邊緣,生態環境基礎差。
近年來,隨著當地煤、氣、油、鹽資源的大量開采,其經濟高速發展,但同時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榆林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在北部風沙區,在煤炭、油氣等資源富集區。
第一,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多年來,煤炭、油氣等資源過度、過熱開發,政府監管不到位,從而導致北部資源富集區地下采空,且多處地表塌陷,其地上植被也面臨大面積死亡;另外,環境污染治理和資源開發之間不能協調發展。部分企業和個人在利潤的驅使下,亂砍亂伐林木資源,甚至在進行地下資源的開采時,不采取任何措施保護周圍開采區不被污染,嚴重破壞了本身脆弱的生態環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該地區沙漠化的程度。
第二,個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觀念淡薄。受文化程度影響,當地大部分群眾尚未意識到該地區農村生態環境日漸惡化,更無法意識到由此對該地區的生存與發展造成的威脅。另外,當地農民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使得其始終認為政府才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承擔著,因此,個體普遍認為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工作是國家的事,與自己無關,對周邊廠礦企業破壞周圍生態環境、污染周圍生態環境的行為熟視無睹,甚至出現只要廠礦企業拿錢補償,破壞耕地農民都支持的事件。短期的逐利行為給當地長遠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帶來極大破壞。
第三,農民貧困加大生態環境治理難度。
榆林農林經濟雖然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卻陷入了“富財政窮百姓”的怪圈,當地農民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由于該地區地處沙漠邊緣,土地肥沃度先天不足,農民收入一直處于較低狀況,其生產方式依舊是粗放的。另外,一些廠礦企業為了開發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油氣資源,不惜重金收買農民耕地,該地區的農民在得到暫時的經濟補償的同時卻永久的失去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地,這間接導致了該地區農民長遠貧困。
第四,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加速了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榆林市的企業多以開采和消耗煤、石油、天然氣為主營業務,依賴能源資源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肆意破壞、污染著當地的生態環境:能源開采向農業耕地逼近、工業廢棄物隨意堆放、嚴重污染河流水源污染、能源開采后的大量塌陷區的存在等行為屢屢發生,屢禁不止。這一方面是由于違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業的逐利行為使得其紛紛從自身利益追求的角度出發,采取只污染不治理的措施,逃避企業責任,即使被政府監管部門查處,也僅僅以繳納少量罰款草草結束,并未從源頭真正承擔起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責任;另一方面,政府的環境保護法律政策有漏洞,給企業主體以可乘之機。
三、榆林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以減少資源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之間的矛盾。當地政府應積極發揮其監督、監管等職能作用,合理控制該市農村地區煤炭油氣等資源開發量,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治理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保護耕地、保護草地,真正還當地農民以綠水青山。
(二)加強當地群眾保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是開展生態建設工作的重要基礎,只有幫助個體真實感受到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關,當地群眾才會深刻認識到自己也是當地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才會自覺去保護去治理其生存的家園。
積極將“生態文化”送進學校、送進廠礦、送進機關大院,多渠道廣泛提升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同時營造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治理氛圍。
(三)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改革,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理念,從農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出發,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切實幫助農民走上現代化農業道路。
當地農民則應關注自身長遠利益,保護耕地,保護草地,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可持續收入。
(四)企業認真擔負起自身責任,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企業力量。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問題,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當地政府應改變過去片面追求GDP,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理念,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當地企業則應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關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從企業長遠發展著眼,注重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加大環境保護資金投入,積極把環境保護付諸行動,努力建設美麗榆林。
四、結語
榆林地區農村生態問題嚴峻,尤其是資源開采區,環境破壞尤為嚴重,我們應積極補齊生態建設的短板,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下,榆林市應朝著建綠色生態名市的奮斗目標努力前進。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成為榆林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思想,這是榆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們堅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引領下,榆林地區將會走出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和諧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劉成玉.論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建設[J]. 西部經濟,2001(6):9.
[3] 尹世杰.生態消費力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N].光明日報,2011-03-18.
[4] 張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N].中國環境報,2012(11):15.
[5] 王曉敏.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9-12.
[6] 歐陽國文.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J].發展論壇,2013(3):39.
作者簡介:喬會會(1988- ),女,陜西榆林,碩士,西安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