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面對鄉村教師“數量少,不想來,留不下”的三大問題,文章基于心理契約視角,從溝通渠道,期望匹配和地位比較三個方面分析了鄉村教師“逃離鄉村”的成因,并針對鄉村教師和教育部門心理契約重塑進行脫困方略探討,提出打通渠道、調整認知和落實政策三大策略。
關鍵詞:鄉村教師;心理契約;教師流失
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推動實現鄉村教育普及、提高鄉村教育水平的關鍵,有利于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縮小我國城鄉差距,是實現新時代人才建設、科教興國的重要工程。“心理契約”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管理心理學家施恩教授提出,認為心理契約能夠增強雙方的安全感,同時通過不言自明的方式約束雙方的行為。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視角,鄉村教師在從事鄉村教育工作的時候除了正式的勞動合同之外,還與組織間建立起了一種非書面的無形契約,教師和鄉村教育支出的實際負擔者——國家存在著內隱性的期望,而心理契約破裂、雙方期望失衡是導致鄉村教師“逃離鄉村”的重要原因。本文將從心理契約視角探究鄉村教師的流失成因并進行脫困方略研究。
一、鄉村教師流失的背后:心理契約失衡
鄉村教師被視作鄉村廣大學齡孩童改變命運的第一盞明燈,也被看作是鄉村教育發展攻堅戰的重要倚靠,但教師不愿去鄉村、鄉村教育留不住人的問題嚴重妨礙了鄉村教育的建設,在鄉村教師流失的背后是鄉村教師與教育部部門建立的心理契約嚴重失衡問題。
缺乏長效溝通機制,未能突破心理契約內隱性。如果雙方沒有時常進行溝通交流,雙方難以加強心理契約,互動的缺失讓心理契約的聯結性大大減弱。在實際過程中,鄉村教師和教育部門卻很難實現共識建立與情感交流。鄉村教師難以形成群體性聲音,更難以將聲音傳達到教育部門耳中。涉及偏遠地區、民族地區,信息搜集難度大,信息內容差異性大,再加上基層工作壓力大,很難進行這方面的溝通建設。這也就讓雙方的溝通形式通常是以自上而下的政策發布為主,缺乏雙向互動,自然難以實現心理契約的作用。
雙方期望存在偏差,容易引起心理契約破裂。心理契約具有主觀性,根組織和成員的內在情感、人生閱歷、教育背景、能力水平、成長環境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我們自然不能強行用道德對鄉村教師進行捆綁,這樣不僅會進一步抬高鄉村教師的入職門檻,將對崇高的敬仰降格成為常規化要求、減少了在職鄉村教師的職業獲得感和社會尊重。鄉村教師可以清貧,但堅守清貧不能是對鄉村教師提出的要求。
雙方地位不平等,未能實現心理契約雙邊性。心理契約的雙邊性指的是雙方在建立起心理契約的時候,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地位上的差異。我國在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方面,通常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權威模式,教育部門往往對城鎮教師和應屆師范生提出了強制鄉村支教和交流支教的要求, “不愿鄉村支教”“逃離鄉村支教”的抱怨處處可聞,許多被強制安排鄉村支教或交流支教的老師對此抱有極其強烈的抵觸情緒。
二、脫困方略探討:心理契約視角的根本重塑
鄉村教師和教育部門是支撐其鄉村教育發展的兩個重要基石,他們承擔著為6600萬鄉村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實現國家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責任,因此探究鄉村教師流失的脫困方略有著重要意義。
打通互動溝通渠道,構建信任關系。溝通和交流是強化心理契約的基礎,有效的互動能夠實現雙方共識的達成,同時將心理契約的隱形需求逐漸顯化,打破信息隔閡,實現坦誠、真實的情感交流,構建起和諧共贏的信任關系。溝通交流要實現常態化建設。不能只在教師節等特殊日子進行慰問型、活動型交流,更要實現交流在平時、互動為常態的溝通模式。信息交流形式要逐漸多元化。要多渠道、多方面地進行信息搜集,以整理性治理的思維角度實現多部門協同共治。
調整雙方角色認知,實現期望契合。鄉村教師要實現自我認識調整。在鄉村從事教學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隨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必將成為新一代年輕人實現抱負夢想的沃土,要踏踏實實為鄉村學子上好每一節課。教育部門要落實鄉村教師待遇提高。綜合考慮鄉村教師物質和精神需要,以價值傳揚的方式在社會層面上形成愿為鄉村教師、敬為鄉村教師的良好風尚。
落實相關政策保障,進行平等發展。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免除鄉村教師后顧之憂的利器,只有基于鄉村教師發展需求、立足鄉村教育建設需要的制度實現落地,才能保障鄉村教師的合法合理權益,從而形成鄉村教師于教育部門平等對話的契機。完善鄉村教師勞動保障制度。鄉村教師所面臨的幾大勞動保障問題包括勞動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學生教學難度高、教學壓力大、缺少福利保障等,教育部門應當要完善鄉村教師的勞動保障制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并且對生活困難的鄉村教師進行額外的補助。完善鄉村教師晉升發展機制。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工作中勤勤懇懇,獲得了很好的成績,教育部門要建立完善鄉村教師的晉升發展和調動機制,如果鄉村教師很好地履行了自己地教學任務,應當考慮到其特殊貢獻在晉升和調動中給予照顧,讓鄉村教師能“下鄉”也能“回城”,而不是強行將鄉村教師“鎖”在農村。
三、結語
教育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而鄉村教育的發展更是促進我國人才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任務,鄉村教師是田園牧歌中的指揮棒,他們教導著一個又一個孩童從蒙昧走向文明,也舉著教育的蠟燭照亮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天空。我們不能用制度“鎖住”鄉村教師,也不能讓政策“困死”鄉村教師,而是要真正通過心理契約的建立,讓鄉村教師激發起對于工作的認同與自豪,要讓他們真正愛上鄉村教育的事業,讓鄉村教師和教育部門對于各自的角色認識都有更加合理的了解,從而實現相互合作,共同書寫鄉村教育這本大書。
參考文獻
[1] 王浩,羅軍.心理契約研究綜述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09):155-160.
[2] 劉中虎.心理契約與勞動關系的研究[J].南方經濟,2004(07):58-60.
[3] 李斌輝,李詩慧.新生代優秀鄉村教師主動入職動因與啟示——基于全國“最美鄉村教師”事跡的質性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20):25-33.
作者簡介:劉若雪,女,漢族,本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法政學院,行政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