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榮
【摘 要】 目的:分析新生兒黃疸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抽取5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選自我院,隨機雙盲法均分,26例實驗組患兒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26例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結果:對比對照組患兒,實驗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間、第1次排胎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均明顯改善(P<0.05)。結論:新生兒黃疸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可獲得理想護理效果。
【關鍵詞】 新生兒黃疸;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181.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179-02
兒科疾病中常見新生兒黃疸,發病原因是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患兒可表現為血中膽紅素水平上升,主要臨床表現是黏膜、皮膚、鞏膜黃染[1],可分為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可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發病后應盡早治療,同時加強患兒護理干預,可促使患兒預后有效改善。本組課題是分析新生兒黃疸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入組52例患兒,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由我院臨床診斷、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中抽取52例,簽訂知情同意書,選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根據隨機雙盲法分組,26例實驗組患兒中男女比15:11,日齡3d至24d,中位日齡10.2d,體質量2430g至4009g,中位體質量3518g;26例對照組患兒中男女比14:12,日齡4d至23d,中位日齡10.3d,體質量2435g至4005g,中位體質量3515g。對比分析2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士應嚴密監測患兒病情,遵醫囑,促使患兒家長增強疾病相關知識了解。
實驗組患兒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1)撫觸干預。新生兒出生當天,護士應給予患兒實施全身撫觸[2],上午、下午各1次,治療時機是患兒進食后1h,每次治療15min,撫觸時按照常規順序進行,動作保證輕柔,對患兒反應進行密切觀察。(2)健康宣教。護士應加強患兒家長健康宣教,方式靈活多樣,為患兒家長詳細介紹黃疸相關知識,包括病因、病理、護理要點、注意事項等。(3)腸道干預。使用擴肛或者溫鹽水灌腸等辦法促進患兒排出胎糞[3],若患兒出生36h內,可采取擴肛處理,將無菌橡膠尿管插入患兒肛門中,插入2~3cm深度,輕輕轉動,時間約10min,若效果不滿意,可使用生理鹽水灌腸5~7d[3],溫鹽水灌腸、擴肛可明顯上升患兒排便頻率,護士應保證患兒臀部干燥清潔,避免紅臀等并發癥出現。(4)光療護理。藍光照射治療前,護士應準確評估患兒病情并告知患兒家長藍光照射相關知識,促使患兒及其家長積極配合。光療過程中為患兒戴黑布眼罩,使用尿布將患兒會陰、肛門遮蓋,將其他部位徹底暴露,取平臥位,將患兒頭部偏向一側,翻身間隔時間1~2h,對患兒體溫加強監測,若患兒體溫過高應停止治療或者對藍光箱溫度進行合理調節,對患兒排便情況進行密切監測。
1.3 效果分析[4]
患兒全身黃疸在治療6d后完全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為顯效;患兒全身黃疸在治療6d后明顯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基本正常,為有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護理總有效率是100.00%-無效率。
1.4 統計學辦法
根據SPSS19.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行X2檢驗(率),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實驗組患兒對比對照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間、第1次排胎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均明顯改善(P<0.05)。
3 討論
實驗組患兒護理總有效率、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間、第1次排胎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均明顯改善。結果證實,新生兒黃疸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可行性及參考性較高。
綜上,新生兒黃疸實施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可明顯縮短患兒黃疸持續時間、黃疸消退時間、第1次排胎便時間、胎便轉黃時間,值得臨床推薦。后續探討中可擴大樣本選取數量、延長樣本選取時間,對早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完善,增加本組研究臨床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辛美俊, 張艷紅. 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6, 33(2):226-227.
[2] 彭靜. 新生兒黃疸護理中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 世界臨床醫學, 2016, 10(1):139-139.
[3] 高子瑩. 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影響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 2017(1).